在粮仓展区,观众按照摄影师的指示在作品上留下足印,充满互动性和趣味性。梁素雅摄
看展的父女。南方日报记者黄津摄
静态照片结合动态视频的展厅让观众看得入迷。
梁素雅摄
本次年展共展出2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位中外摄影大师的5000多幅作品,为全球摄影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和影像思考。
南方日报记者黄津摄
《连州回响》的作者李剑鸿结合摄影、田野录音和吉他表演展示作品。梁素雅摄
连州通过举办摄影年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通往全球化的“文化丝绸之路”。图为观展的外国摄影师。
南方日报记者黄津摄
人类喧嚣,历史静默。而一切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痕迹,唯有摄影可以捕捉。
2018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由此命名,主题为“时间之风”。在参展的上千幅作品中,时间可以是任何形状,它难以形容,却被定格在镜头之中,从历史的横切面展示着意义之美、光影之美。
《想象摄影》带观众回顾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时尚摄影师之一欧文·布卢门菲尔德的摄影作品。这位曾在多家大型时尚杂志工作的摄影师的作品,带人们回到那个年代,领略当时的潮流趋势及时尚之美。
《无处安放》的摄影师吴国勇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几乎跑遍了共享单车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内城市,用多种方式记录共享单车“坟场”。短短两年多时间,共享单车从一开始的汹涌而来,到如今的强制管理,镜头下记录着其经过风暴后的一片狼藉。
李朝晖的《大体:草本》拍摄了其工作时种植的植物从生到死的一生。邓坚的作品《偲偲》记录了摄影师女儿的幼时生活,同时这些30年前的生动影像还记录下上世纪80年代无锡街头和公园里的景观,以及80年代中国人的气质风貌。在作品《羌的山》,摄影师吕格尔尝试去寻找家乡汶川在三叠纪时期处于滨海环境留下的痕迹……
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观众也许并不了解一幅作品的摄影师、拍摄时间、地点或者作品背后发生的故事,但作品本身的魅力却足以让他们“一见钟情”。
在展区,广州美术学院大二学生李作勋用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他最喜欢的两幅作品,“在我看来,这两幅作品的影调运用得很高级,作品本身是重色调的,但它的高光和整体层次呈现效果非常好。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但我感觉他是一个拥有实力及思考力的摄影师。”
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摄影的魅力所在。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杨溢子
策划/统筹:黄津
新闻推荐
连州查处违规占道经营175宗。现在去市场买菜,心里舒坦了许多;上下班走过番禺路,感觉整洁干净了;每天清理垃圾的数量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