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心大桥上的灯光七彩变幻,700多盏LED光源点缀桥索,让整座桥在夜空下呈现出繁星点点的视觉效果。
剪彩仪式后,由清远市文广新局组织的自行车队率先通过大桥。
19日上午,备受市民关注的清远洲心大桥正式剪彩通车。
“我宣布清远市洲心大桥正式通车!”19日上午,随着清远市委书记郭锋一声令下,备受市民关注的清远洲心大桥正式通车。
清远市市长黄喜忠表示,洲心大桥作为清远首座斜拉索大桥,是清远市区新中轴线和新地标建筑,它的正式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燕湖新城的交通网络,将有效缓解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压力,极大方便群众的生活出行和生产需求,同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对推动清远加快成为“融珠”先行市有重大作用。
洲心大桥从2015年开始动工,历经3年建成通车,是清远市区一江两岸建成的第五座大桥。洲心大桥位于凤城大桥和伦洲大桥之间,距两座桥均为2.2公里,连接着清晖南路和清晖北路,向北连接大学城和旅游大道,向南直达南山岭和长隆国际度假区,成为连接燕湖新城南北方向的交通大动脉,将大大方便清远居民出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项目设计线路全长约1870米,横跨江面宽度为800多米,双塔间距218米,双向六车道,桥面限速60公里/小时,机动车、行人和自行车完美分流。项目总投资概算9.94亿元,建设难度大,攻克了水下溶洞、超宽断面施工、洪水期间高水位承台施工等技术难题。
简单的剪彩仪式后,由清远市文广新局组织的自行车队第一时间通过大桥。“洲心大桥!你好!”现场洋溢着热烈喜庆的氛围,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跟洲心大桥打招呼,并拍照留影。
作为清远首座斜拉索大桥,洲心大桥成为清远市区新地标建筑。以洲心大桥为中心轴,串联北江、燕湖、南山岭公园等景观,再配合景观台和“山水清远”的灯光设计,形成清远市区的景观中轴线。其中,洲心大桥的景观灯光最吸引眼球。桥塔、围栏、桥墩等所有灯光,全部由电脑芯片控制,随时间推移变幻不同的色彩。
通车当天,清远市民纷纷前来体验。“我就住在这附近,洲心大桥通了,以后去东城、长隆都很快,这是清远最美的大桥。”“这桥从没有到如今建成,我们过对岸方便了很多。”“我是送快递的,大桥通车后,我们的交通成本也降低了。”大家纷纷为洲心大桥点赞。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黄剑琴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
■纵深
清远城市新中轴线呼之欲出
集市政功能扩展、城市景观展示、商圈集群纽带于一体
19日,落址于清远城市新中轴线的洲心大桥正式通车了。集市政功能扩展、城市景观展示、商圈集群纽带于一体的清远城市新中轴线呼之欲出。
中轴线是一个城市的龙骨和脊梁,体现的是长远发展的布局和视野。近年来,清远持续将市区的桥梁建设作为实施畅通工程的重要措施,特别在新区开发中“铺路架桥”并举,清远跨江桥梁的建设驶入快车道。巍然耸立的座座“虹桥”把清远的江南与江北连成一体,铺就城市发展的繁荣之道,呈现城市格局更新与发展飞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清远建市30周年,面对广清一体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时代机遇,清远因水而兴,因桥而立。一座座桥梁,不仅拉近了新旧城区的距离,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更连接着美好的未来。
打通交通大动脉构架城市新版图
从1985年北江大桥建成通车至今,目前清远市区已有5座市政桥梁横跨北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清远经济发展的辉煌历程。
曾几何时,因为江南的发展远不及江北,清远流传着“宁要江北一张床,不要江南一套房”的说法。1985年,北江大桥飞跨南北,清远人终于圆了“大桥梦”,结束了过江靠舟楫和轮渡的历史。
作为当时市区首座跨江大桥,北江大桥是连接北江两岸的重要纽带,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市区交通和部分过境交通。北江大桥的落成打破了江南的沉寂,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场面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城市经济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加快江南新城的建设,建市初期,清远加速启动了城市南拓的基础设施工程。1995年清远大桥建成,让城市实现“西拓”;2004年凤城大桥通车,将城市的骨架延伸到了东城;2008年,北江大桥姐妹桥双桥双向顺利通车。双向六车道、沥青化的桥面、大理石护栏、造型新颖的路灯,北江大桥姐妹桥成为城市地标,连江路一线商铺也由原来的百来户猛增到近千家。
尽管飞架北江南北的“虹桥”越来越多,但是,随着清远市区的不断拓展,交通流量的快速增加,跨江大桥成为市区交通“肠梗阻”多发地。尤其是随着城市向东,大型楼盘建成入住后,不少在新城上班的市民会通过凤城大桥快速抵达江北,双向四车道的凤城大桥交通压力越来越大。
此后,清远沦洲大桥、洲心大桥先后建成通车,大大缓解了江南、江北塞车压力。这两座大桥,沟通了燕湖新城核心区南北片区,燕湖新城建设驶入快车道。
此外,今年9月28日,南连广清高速公路,北接清连高速公路的清西大桥及接线工程正式通车,北上南下车辆将无需再像以前一样,花费1个小时行经清远城区,只需10分钟便可穿越清西大桥,实现高速直达,缓解了清远大桥的交通压力。同时,被清西大桥连接起来后的广清高速、清连高速构成广东南北向交通大动脉,实现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六纵线”全线贯通。
清西大桥不但重塑了新城西的价值,打破此前因靠近高速路口,过多地承接高速过境车流而与市区中心联系的阻隔,而且对清远乃至粤北的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流和物流畅达北部县市区,为清远作为粤北交通枢纽中心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北部地区和大湾区的连接也将更加便捷。
互联互通新网络内联外畅促“融湾”
近年来,清远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优化和完善交通网络作为推进广清一体化,融入珠三角,对接大湾区的主要任务。“十三五”规划以来,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有力推进清远提质增效。
事实上,洲心大桥的建成通车,对进一步推动外畅内联的交通网络体系构建,推动“大市区”和燕湖新城互联互通及旅游核心商圈快速形成,加快“广清一体化”发展步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内,洲心大桥将一江两岸连成一个紧密的有机体,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大桥通车后不但可以大大缓解清远大桥、北江大桥和凤城大桥的过江交通压力,满足市区北江两岸间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有效解决两岸交通拥堵状况,同时推动江北片区和江南片区发展,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对外,洲心大桥推动“大市区”和燕湖新城互联互通及旅游核心商圈快速形成,加快“广清一体化”发展步伐。大桥往北可进入汕湛高速、省职教基地,转上旅游大道,再接广乐高速;往南可连接燕湖新城、“四馆一中心”、清远长隆项目,还可通过洲心互通立交连接建设中的佛清从高速。同时,还可通往黄腾峡和牛鱼嘴等清远著名景点。
当初桥梁选址定于城市新中轴线上,是集市政功能扩展、城市景观展示、商圈集群纽带于一体的重要交通节点,将带动清远长隆项目、广清产业园、省职教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广清一体化”和融入大湾区步伐。
■亮点
洲心大桥: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洲心大桥在世界同类型、同等跨径桥梁中断面宽度排名前列。在超宽的桥面上采用单索面结构,其宽跨比较大,其受力特点本身有别于普通窄桥,加上80%桩基都有溶洞,整体施工难度较清远以往桥梁要大。
在克服各种技术难题的基础上,洲心大桥还在视觉景观上创新,以建设城市新中轴、新地标的工作目标推进。独特的桥梁设计,高耸的桥塔拉索,壮观的跨江“巨人”,七彩变幻的灯光造型,中西结合的文化元素……将技术与艺术结合,洲心大桥成为清远新中轴上的景观大桥。
该大桥整体设计理念为“山水清远”,以“景中有桥、桥中有景”,表达出清远“山清水秀后花园、人杰地灵好地方”的主题。其中,桥塔内外形状皆呈“水滴流线型”,与“山水清远”的形象相适应。塔的造型有如凤舞北江,中空的设计使得光线与空间很好地融合。
而大桥在景观上将河流、福字、星座等元素进行融合。桥的东面围栏装饰代表的是东方文化的十二生肖,西面代表西方文化的十二星座。大桥景观灯光则根据彩凤齐鸣的设计打造,通过七彩的灯光和桥眼、桥索的完美结合,将两只彩色凤凰完美呈现出来。双主塔48对拉索上配有700多盏LED灯,通过大桥底下的灯光总控房,可以让大桥灯光景观变幻出七种不同颜色和造型。
不仅主塔上灯光梦幻,桥面人行道地面也运用不同的铺装材料勾画北江蜿蜒流畅的形态,与栏杆山体造型相呼应。沿河流点缀大小不一的地灯,如同江上绿岛,到了夜间地灯亮起又如天上繁星。
此外,洲心大桥设置有独立的人车分流系统,桥上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可以在桥上分道而行,安全共享,也使北江两岸形成一个完整的绿道慢行系统。主塔处还设有4个超宽观景台可供市民拍照观景。
■见证
昔日过江靠轮渡今日多桥跨北江
坐在渔船上远远看去,洲心大桥上的灯光七彩变幻,700多盏LED光源点缀桥索,让整座桥在夜空下呈现出繁星点点的视觉效果。再看两旁高楼外墙的灯饰,卢杏林有一种置身大城市夜景的错觉。
居住在清城区飞水街的卢杏林,今年66岁,是一位老渔民。他大半辈子与北江打交道,见证了清远交通从以船为主到如今各种交通工具车水马龙,见证了北江两岸从湿地荒滩到楼房林立的辉煌。
对卢杏林来说,北江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小时候读书每天要坐5分钱的渡船过江,一天来回四次。“家里8个兄弟姐妹,当时过江的交通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呜呜的汽笛声夹着人生百味。
卢杏林说,建市之初,清远的行政和商业中心都集中在清城的先锋路、南门街和北门街,南岸的人们通过北江大桥和轮渡往来两岸,名为“进城”。农民挑上菜、农副产品坐船到江北去卖,码头非常热闹。“南岸当时基本没什么建筑物,更不要说什么城市道路,几栋小民房孤零零地立在江边,沙滩成片。”
他还记得那时候清远市区的样子,旧城就是主城区,因为地势低洼,上游飞来峡水库又尚未建成,每到雨季,水常淹到城区。“旧城的上下廓街常常被水淹,出门需要撑船,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阁楼,有小船,每年雨季往往都需要乘船出入。”卢杏林说,就连现在的江心岛,那时每到雨季都常常被淹。
除了过江靠渡船外,卢杏林回忆,那时候北上南下除了火车,基本也是靠船运。“那时候陆路车以火车为主,从源潭到广州还要提前订票,所以船是清远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每条客船可以坐250人,从清远到广州要11个小时,从飞来峡、江口、山塘、石角、界牌、芦苞沿途到广州都设有码头上落客。”他说。
1985年,北江大桥通车后,城市南拓加速。而随着1995年清远大桥建成、2004年凤城大桥建成、2008年北江大桥扩建,市区过江靠轮渡也成为了历史。随着新建的沦洲大桥、洲心大桥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版图也一再扩大。如今的清远,拥有公路、铁路、航运等多种畅通快捷的交通体系,百姓不管去哪里,都十分便捷。
新闻推荐
扫码看搜救全过程。清远一直以山清水秀闻名,户外登山资源尤其丰富。12月7日,一名来自湛江的小伙子,来清远登山迷路被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