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奕时(右二)指导村民进行蔬菜种植。
在英德市大站镇黄岗村,皮肤黝黑的陆奕时正开着货车“四处奔走”,将村民的农产品统一打包收购,然后运到镇上进行销售。陆奕时是该村粉洞团结村小组的村民,他既是当地的“农业专家”,又是致富带头人,他带动村里成立合作社,把种养技术传授给村民,为村民打开一条农产品销售之路。
情归乡土发展生态种养模式
陆奕时自毕业后在广州花都狮岭镇从事皮具制作、零配件制作等工作。2009年底,由于身体抱恙,陆奕时回到家乡休养,看到村里很多荒山荒地没人打理,土地浪费严重,萌生了回乡租地发展农业种植的想法。
陆奕时将周边20余亩田地、70余亩山林承包起来,尝试种砂糖橘、竹笋,第一年的种植收入就超过10万元。由于人手不足,其父母、妻子都回乡帮忙打理。之后,陆奕时又顺应市场需要,增加了台湾甜桃、九峰柰李、水晶梨等品种,同时在林下养鸡,形成立体的生态种养模式。
陆奕时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我的目标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发展加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他介绍道,因现有产业已经成形,能省去投资周期,减少品种试错,当年就能见到效益。只要将现有产业与成品加工厂结合起来,就可以使产品直接外销,实现本地产业振兴。
为人诚信助力农户度过销售“寒冬”
黄岗村位置偏远,粉洞团结组更是相对偏僻。2016年,陆奕时得知本村果农正为种养技术和产品销路发愁,他牵头成立佳欣农产品种养加工专业合作社,把多年摸索出来的生态种养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全体社员。
“当时通往村子的路况差,外人不愿意进来收购农产品。”陆奕时说,为此他专门买了一台五十铃大货车和一台中型货车,将本村及黄岗其他村组的竹笋和农产品打包收购,然后再运给收购商。据估算,每年陆奕时收的竹笋就超过五百吨,仅向农户收取每斤几分钱的运费。
然而,农产品行情起伏跌宕,2018年,收购商给陆奕时的竹笋收购价从年中的0.8元下跌到年尾的0.6元,市场行情不理想,导致堆积在农户手里的竹笋越来越多,难以销售。“竹笋有它的生长周期,如果不及时采摘便会变硬无法食用,如此一来,农户的损失就无可挽回了。”经过反复思索,陆奕时决定:给农户们打白条。他将黄岗村范围内的竹笋全部收购,依靠农户们的信任,暂不支付货款,只签一份欠款单。截至2018年11月,陆奕时打白条总金额已接近20万元。
之后,陆奕时又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多方奔走,联系同行及时收购黄岗其他村组的竹笋。在他的牵头下,黄岗的竹笋种植户度过市场“严冬”,竹笋基本已经全部售出,大部分农户于日前拿回了货款。对于陆奕时的行为,村民们均竖起大拇指,称其“忠肝义胆、诚信如金”。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黄斯伟
新闻推荐
领到失物的群众向公安民警赠送锦旗。1月10日是全国第33个“110宣传日”。当日下午,英德市公安局举行涉案赃物发还仪式,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