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虢姜铜鼎及铭文(西周)金文即青铜器铭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记录了制造它们的商周贵族姓名或本族的名字,以及制造的时间和缘由,存于宗庙,示之子孙,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各方面情况的重要资料。
点解中国有共产党(1949年宣传资料)
卜甲(商代)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这里原是商代后期的国都殷,即古人所谓的“殷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当时商王进行一切活动之前,必先贞卜,依据贞卜结果决定行止。甲骨文的内容,包括了贞卜的流程与商王的裁决。
汉司徒袁安碑(拓片)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剧烈变革,群雄各自称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等人推行“书同文”措施,创制小篆,使汉字形体开始走向定形。先秦古字经过整理,客观上促进了法令的贯彻、文化的传播,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隶书,在汉代成为主流字体。隶书由篆书演化而来,将小篆圆转的线条改为方折,从而使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至此,汉字的象形性彻底消失,而汉字的笔画则逐渐定型。这是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字体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
唐代郭虚己墓志(拓片)魏晋书法上承汉碑余绪,下启唐宋新风,意蕴风流,高标清致,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独树一帜。魏晋以后,文字已基本定型,书体发展至于自觉,书法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并重。唐代各类书体趋于成熟,楷书工整严正,强调法度,有盛世之景。宋代行书臻于鼎盛,书法更重书意,追求表达个人的心境意趣。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始于东汉,历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变迁,至唐代达到最高水平。1997年,偃师市首阳山镇砖厂发现的郭虚己墓志,经考据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撰书,是当前发现的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最早作品。此墓志单字结构严密,笔划刚劲有力,保持了颜真卿楷书的原始风貌。
宋帖 苏轼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宋代书法以“苏黄米蔡”四家著称,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尤善于稀松平常的生活内容与自然景物中得见深刻的人生哲理。文/图本报记者莫文艺通讯员史林花
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同主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支持的《中国文字展》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展至3月29日。本次展览分为“镂于金石书于竹帛”“汉魏风骨晋唐法度”“宋元意趣明清流长”三部分,共展出150件(套)文物及辅助展品,包含陶符、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等多种文字形式,依托陶器、甲骨、青铜器、纸本等多种文字载质,以多个角度展现中国文字经久不衰的魅力。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国文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各种字体发展阶段,字体及书写材料的不断演变,是中华民族的变革与开放精神的缩影。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曾经记录了汉唐盛世的磅礴气象,也曾随着同域外民族的文化交往而被远播海外。《中国文字展》与大家一起探索中国文字的奥秘,感受中华民族秉持的变革与开放的精神,领略上下五千年的华夏神韵。
广东有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三大方言区,每种方言又有很多分支,且大部分与官话差异很大,加上各类少数民族语言存在,使广东成为语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先秦时期,楚方言和吴越方言已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岭南,因而在今粤方言中,许多词义与楚方言或吴越方言接近乃至相同。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粤方言开始形成。到了宋代,粤方言已经和今天区别不大了。广东客家方言大体定型于两宋,闽方言在广东约定型于唐代。无论是在广东“下南洋”的人们与亲人间的往来书信,还是近现代革命党人的宣传资料上,都清晰地保留了粤语的方言特色,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新闻推荐
“2018中国·阳山韩愈文化研讨会”将开幕 来自北大清华等全国50位专家将共论韩愈文化
南方日报讯(记者/宋金绪见习记者/徐佩雯)记者14日从清远召开的“2018中国·阳山韩愈文化研讨会”新闻发布会获悉,由中共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