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迎阳石》□黄衍增
我少年时在位于南下西林山下的石岐二中(现中山市杨仙逸中学)就读初中,期间常与三五学友到麻洲街的迎阳山公园游耍。公园台阶上有几块形像面包的圆拱顶大石从平地突出。当时年少,只是风闻此地是“迎阳石”所在地,至于“迎阳石”的传说怎样?哪块是“迎阳石”?根本不清楚。
2008年,因城市文化建设的需要,市文化部门在岐关西路南下码头附近(即迎阳石原址附近当道处)立一巨石,石的左下方立着铜铸的身穿盔甲乘舟持画戟的将军立像。作为象征性地记载古香山“迎阳石”这段历史故事。
本人有幸奉书“迎阳”二大字供刻石用,这是按照设计部门的要求,参照原迎阳石老照片字体大概风格(老照片中阳字下半部已藏入土中,迎字局部已剥蚀不清)模拟书写。当时书写时也只是当作任务去完成,对这段历史还是没有作什么探究。
近期,与朋友再谈起“迎阳石”事,却引起了兴趣,借阅了《香山县志》。清同治十二年版的《香山县志》有一段记载:“东林山在县南半里,高五十丈广百余丈,……西林山在东林山西北半里,中为月山。三峰森列若笔架。……月山之南有迎阳石,在麻洲街尾乱石中,此石特出,高约十丈余,大四五丈许,上平,可坐十余人。壁峙路旁,成化间巡海都督张通题,字画盈尺,遒劲古媚,林木阴森,佳境也。石旧名挂榜,自张易以今名。其地远近人事视昔,盛衰顿殊。康熙元年六月内,飓风滛雨,石旁古榕吹折,石因仆地。”
出于好奇,翻看《香山县志》后又借看了市博物馆和市档案馆收藏的“迎阳石”老照片(图一),也就是原来参照书写的那帧,印象如初。
近日向南下老居民了解得知,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地方基建需要碎石,迎阳石公园的几块大石(包括原迎阳石露出部分)已初爆毁,至于原迎阳石深埋地下的那部分是否亦被爆坏就不得而知了。
“迎阳石”只给今人留下了一段故事性的历史,本人能为记载这段本土历史文化重新勾勒书写“迎阳”二字,算是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回味之余,填成《浪淘沙》词一首:笔架接洲洋,岸石高昂。将军操戟势雄强。壁上纵横惊飒飒,大字迎阳。前事早茫茫,挂榜深藏。如今邑史待光扬。有幸挥毫临旧迹,再向东方。
新闻推荐
“年夜饭”丰盛美味□本报记者黎梓清文/图年夜饭是中国人年节习俗之一,除夕夜前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席上一般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