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新闻 清城新闻 清新新闻 英德新闻 连州新闻 佛冈新闻 阳山新闻 连山新闻 连南新闻
新岭南 > 广东 > 清远 > 阳山新闻 > 正文

“窄视角”更需“广知识”

来源:羊城地方版 2019-02-01 13:53   http://www.kcqsx.com/


文题

堂上作文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源头。“风雅”成为后代进步文人创作的典范,“比兴”成为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传统。学习《诗经》,不仅可以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各种情感,也能了解一些古代社会的人情风俗。

在对作品的解读与欣赏中,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点燃思想的火花,写一篇读后感。

【教师点评】

本文紧扣“薇”的意象,通过文本的解读、资料的查询、理性的思考,提出了“薇”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观点鲜明且具有创意。

在论证时,分别从“薇”的地理产地、实际用途、精神内涵等角度出发,指出了“薇”这一意象中所具备的现实意义。难得的一点是,在论证中其对材料的引用,颇有学术风范。特别是对“年华流逝”的现实意义的分析时,既有字面意思的解析,亦有时令历法的分析,推理严密,表达准确。文尾结束干脆利索,写作章法老练,给人印象深刻。

(指导教师刘文岩)

1、学生作文

植物“薇” 在《诗经》中的现实性

□谢凯至广雅中学高一(3)班

据《毛诗品物图考》记载,“薇”这一意象,在《诗经》中出现过两次,分别在《召南·草虫》以及《小雅·采薇》二诗中。由于《草虫》一诗意象表意不明显,此文着重研讨“薇”在《采薇》中的作用。

“薇”作为诗经中的一个植物意象,与其他植物意象一样,是具有现实性的。诗中写的“靡室靡家,猃狁之故”,是指周宣王时期正值西周中兴时期,宣王与西北的猃狁一族于秦地以西爆发了多次战争,导致百姓没有了家园。据《匈奴列传》考,猃狁大约是在现今的甘肃南部,而甘肃文县至今仍是薇菜重要产地,且甘南地处山区,与文中的征战之地吻合,可见“采薇”正在此体现出了现实性。

其次,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解释“薇”之名曰:“乃菜之微者。”王安石在《字说》中也有记载:“微贱所食,因谓之薇。”可见先秦时“薇”是一种低贱植物。《采薇》的作者作为一名征夫,“食薇”这一景象也是极真实的。不得不提到首阳山上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他们“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在饥馑中亦不向周投降,其坚贞于祖国的品格便凸显出来。此诗出时在伯夷之后,诗人以“薇”为意象,便自然地写出了征夫虽出身低贱,却有决心抗敌、保家卫国的气节。这从侧面映射出《采薇》一诗拥有《诗经》中独有的浓厚现实性。

另一方面,诗中出现的“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体现的则是“薇”的不同生长状态。目前千篇一律的观点都认为其体现的是季节的更迭,然这样一来,“薇亦作止”在初冬,“柔止”在春天,“刚止”在晚秋,那么“薇”便公认是在冬天发芽。但诗中首章“岁亦暮止”与后文“岁亦阳止”,周历“岁暮”与“小阳月”同为夏历十月,而“薇”又“作止”又“刚止”岂不矛盾?再者,第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则是指暮春,也未免冲突。故我认为,这里“薇”的意象不仅仅是表示季节流逝,更为现实的年华流逝。

“薇亦作止”时,诗人应当离家不久,将家世流离归为“猃狁之故”,他与初生的薇菜一样,饱含抗敌的热情;“薇亦柔止”时,薇菜长大,象征着诗人变老,“载渴载饥,忧心烈烈”,身体大不如前,诗人出征也很久了;而“薇亦刚止”正值深秋初冬,猃狁属游牧民族,于秋草肥茂之时起事,“每秋与冬初,两番戍者皆在疆国”,这里隐含的应是更为现实的戍边之景——诗人身经百战,当年壮志豪情不复存在,只急切地渴望回家。这是所有戍边战士的心声。而纠结于时令的春夏秋冬,其实早已隐含其中。比如春季出征有薇而食,解决了军饷不足的问题,“今薇生也,先辈可以行矣”。“时序”在此也井然有序,又一次印证现实。

总而言之,《采薇》中的“薇”,在本诗乃至《诗经》全本中都是一个极为成功的现实意象。

【非师点评】

这样的作文显然有相当的难度。这个难度在于,《诗经》不是通俗易懂的诗,首先要比较准确地理解诗意;其次,古往今来,对《诗经》的解读欣赏可谓汗牛充栋,想读出新意很难;还有,解读《诗经》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

这篇作文采用窄角切入法——只谈《小雅·采薇》中“薇”的现实性,这比广角切入法比较容易操作。但“薇”并非“微不足道”。哪怕它是一种植物,那也是“古老的植物”,考究它当时所具有的现实性,实际上也不容易。

这一命题,决定了本文的考据特点,也就是说,“窄视角”也需要“广知识”。

果然,作文就旁征博引,从《毛诗品物图考》、《匈奴列传》、《字说》到《本草纲目》等,无不为“薇”的现实性提供证据。同时,作者还对一些“证据”提出质疑,比如对“季节的更迭”的疑问。

这篇作文像篇小论文,它出自高一学生之手,难能可贵。但文中“凸显”“祖国的品格”之说,似乎有点拔高了。(《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高级编辑 何龙)

制图/尹锋峰

2、学生作文

浅析《桃夭》之美

□杨丹婷 广雅中学高一(15)班

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到底是什么使“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成为家喻户晓的诗句,并代代传诵至今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它那独特的美吧!

《桃夭》的景色之美令人驻足。想象一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一幅怎样的景色啊!抬头有千万朵明艳的桃花怒放,色彩鲜艳,红得像跳动的火焰;“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又写出了桃花怒放后,结出累累果实,鲜美甘甜,令人觉得仿佛在这景色中走上一遭,连头发丝都要染上清甜的气息;“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描绘的景色更是让人心动,鲜艳的桃花、茂盛的绿叶,互相映衬着,真是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光是景美,诗中的人更是美得不可方物。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中多次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把这将要出嫁的美人比作桃花。可以想象,一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面容如桃花般鲜艳明媚,怎不让人倾心如醉。因此后世也有许多诗人受此诗影响,写下各有特色的咏美诗篇。比如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也是以桃花喻少女,美到极致。

让《桃夭》经久不衰、千古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诗中的人情美。此诗描写了新娘出嫁时的场景,又以桃的果实、叶子等作比喻,祝福女子早生贵子、家族枝繁叶茂。整个描述极有层次感且诗意盎然。年轻的姑娘出嫁了,令人欢喜,反复诵读《桃夭》,心中的喜悦便会从这诗篇中涌出,让人眼角带笑,嘴角上扬,不由地跟着《桃夭》送出对出嫁女子的祝愿,也表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一首诗,定格了三千年前一场婚礼上的美好瞬间,竟如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三千年后亦不减当年馥郁的芬芳气息,让我们犹能听到那古乐之喧和新人之笑,生发出对现实生活最真切的热爱与渴望。难怪仍会有人想要在婚礼的时候,再歌《桃夭》三章。

【教师点评】

本文由陈子展先生的一段评论引发对《桃夭》之美的思考,由景及人,再写到普世之美好情感,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令读者神往诗歌之美的同时,又醉心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切情感。行文流畅自然,语言优美。

(指导教师 何泳芯)

【非师点评】

作文《浅析〈桃夭〉之美》是一篇作品评论。作文从景美、人美、人情美三方面来分析《桃夭》经久不衰、千古传诵的原因。

《桃夭》的景色美,美在它的色彩和果实;《桃夭》中的人美,美在人与桃花的交融上,并开启了歌咏人面如桃花的先河;而《桃夭》的人情美,则是在出嫁、婚礼和繁衍上得以表现。这三个方面的组合,使“一首诗,定格了三千年前一场婚礼上的美好瞬间,竟如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三千年后亦不减当年馥郁的芬芳气息……”最后,作者回答了作文开头“到底是什么使‘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成为家喻户晓的诗句,并代代传诵至今”的疑问。

作文的层次、结构分明,符合作品评论基本要求。

当然,如果从文学评论的更高要求看,这篇作文并没有给出更为独特的发现。(《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高级编辑 何龙)

新闻推荐

阳山农村集体聚餐食品首次实现快检

清远日报讯特约记者王媛婷通讯员林春源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窄视角”更需“广知识”)


 
频道推荐
  • 险!天黑路滑市民捡东西不慎坠河 喜!消防紧急救援成功救出
  • 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主席张亚男:在瑶绣创新发展中“穿针引线”
  • 清远一彩民喜中胜负彩146万元
  • 深度剖析佛冈江坳联队“路霸”恶势力
  • 生活垃圾分类网络作品最高可获万元奖金公开征集LOGO、漫画、软文、海报、口号、H5、视频等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