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连山职业技术学校举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时间之旅》的讲座。杜如虚院士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听众讲述了人类开发技术计时技术与厘定历法的故事,包括:问天、秤水、数声、炼石与飞越,介绍了太空当中斗转星移、星月同辉的有趣知识,令大家受益匪浅。
杜如虚院士讲述人类与时间、计时技术之间的故事。通讯员供图本报讯(记者刘肖勇通讯员吴晶平)2月25日,第59期珠江科学大讲堂在古人观察日月星辰计时
一万多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每个伟大的文明,比如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等,都创造了自己的计时方法,也有许多伟人都为计时领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像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
在公元前9千多年的时候,人们开始计时,“日”就是日出日落,“月”是月盈月亏,而“年”就是四季的循环。但是,除了“日”好测量,“月”和“年”都不好测量。后来,有人发明了日晷。而日晷本身就是利用了太阳一天的变化中,所产生的影子的变化。而到了晚上,人们就通过观察星星来感知时间。
杜如虚说,中国历法则与西方不同,中国人所依据的是北斗星和北极星。北极星是一个特别的星星,只能在北半球看到。在北极看北极星,就在头顶上。走到赤道看北极星,则基本上看不到。
北极星是在地球的正北,别的星都围绕着它旋转,中国人依此而有了“斗转星移”的概念,指的就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历法,还有了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等计时方法。
而汉武帝刘彻设立了太初历,一年为365(350/1539)天,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小数的概念,所以使用的是分数。也是从此开始,中国人有了二十四节气,并且将没有节气的月份定为闰月,并且将立春作为岁首,这套历法,也就是中国的农历。
人类探索机械计时技术
中国的计时技术很多与水有关,比如说周公旦的水漏。汉代就有了莲花漏的计时器,北魏年间,中国人用秤水的方法来衡量时间长短,“流水一升,是一刻”。
而在西方,人们则喜欢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时间。阿基米德写了一本书《数沙》,是世界上第一本数学手册。西方人首先从钟入手,公元1200到1300年之间,英国人就已经建造了大钟,通过敲钟,形成了钟摆动作。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设计机械的技术装置,通过输入能量后储存起来,接着进行传动,从而显示了时间。计时器中,最重要的是谐振器,通过机械装置的来回摆动,碰一下,响一下,响多少次,人们就可以知道有多长时间,这就是数声。人类的钟表技术就是从这些探索中形成。
原子钟重新定义了时间
而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在计时技术上也在不断地进步。
首先是利用铜、铁等金属的导电性能,形成了谐振电路,后来又出现了音叉表。
而后来,科学家又发现石英会产生压电效应,可以制成谐振器,从而有了石英表的出现,其计时精度要高于机械表。
计时精确度最高的则是原子钟的出现。顾名思义,原子钟是利用了原子的特性——原子振荡,其走时精确度可以达到每三万年出现1秒钟的误差。也因此,时间被重新定义:一秒为铯原子钟振荡9192631770次的时间。
新闻推荐
越南下龙湾。资料图片【驴友假期-春节精选行程A】:2月5日年初一出发“越南:下龙湾+天堂岛+惊讶洞+太阳世界主题公园+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