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街(小街道,大观点)
2013年初,清新撤县设区,清远市区格局步入“双核”时代。清新2013年撤县设区后,纳入清远市主城区的范围,融入市区发展大规划。6年过去了,交通依然是两区融合的瓶颈。(3月22《清远日报》)
最近几年,可能得益于引导和宣传,多数清远市民对于“广清一体化”都比较熟悉,而且也感受到了“一体化”给自己的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但是对于距离我们更近的清城清新两区一体化,却显得有些陌生。实际上,自从2013年初,清新撤县设区开始,也就意味着清远正式掀开了“两区一体化时代”,同时也意味着清远主城区从原来的“单核”时代迈入了清城清新的“双核”时代。
和现在如火如荼推进的“广清一体化”一样,清城清新的“两清一体化”,对于清远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作为撤县设区的清新区,正式纳入清远市主城区的范围,融入市区发展大规划之后,不仅仅意味着清远主城区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且作为清远新区的清新区,还要承担着产业转移、人口疏散、缓解交通拥堵、促进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等等重要的责任,进而减少作为“老城区”的清城区的各种发展压力、突破清远整个城市的发展瓶颈。
可以说,通过设立新的城区来突破城市发展瓶颈,打开城市各方面发展的新局面,不是清远独有的,而是一种新的趋势,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近年来国内多数城市都有类似的操作或者说规划。但是“两清一体化”可不仅仅是提出一个概念,做出一番规划,然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换换门口的牌子那么简单,要想让清远的“双核时代”真正发挥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在所有这些工作当中,最先需要实现破局的,就是打破两区交通瓶颈,实现新旧两城区在人口、产业、商业、资源方面的自由、便捷流通。如果交通问题解决不了,则所谓的商业、医疗、学校等公共资源在大市区范围更合理地配置;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打造清远“强中心”等等目标,都将很难实现。
对于清远进入“双核时代”以后在交通上所面临的问题,也许普通清远市民更有发言权。比如说有某位市民家住清新区清和大道,然后在新城连江路某公司上班,两地之间约有10公里的路程,正常情况下,开车可能十几二十分钟就可以了,但是因为两地交通存在的问题,无论走哪条桥,哪个路线,都需要一小时左右的时间,那么一天来回就要两个小时,可以说“幸福感”大大打了折扣。因为上下班路上耽误的时间太多,现在这位市民都想把工作从清城换回清新了。
而这只是一个缩影,交通不便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还有产业、商业、资源等等各方面流通的限制。这与我们当初对清远进入“双核时代”的预期差距显然有点大。怎么办?当然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真金白银的投入来打通两个区之间的交通瓶颈,以交通基础设施为跳板,全面实现“两清一体化”进入新的阶段。从一个大的层面来说,对两区交通规划进行统筹管理,打通两区断头路、统筹公交线路规划运营、统一大市区交通信号灯系统等,都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而从一个小的角度入手的话,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则不妨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清城清新两区之间改造建设一条快速通道,缩短两区的交通距离,也缩短清远主城区市民的心理距离。而针对两区融合交通瓶颈问题,《清远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及《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以两区交通一体化为目标,已充分考虑清城区、清新区的交通对接,规划预留多条通道。同时,清新区中心城区将建设40座港湾式候车亭,省道S354及省道S114迳口至禾云段沿线将建设82个候车亭,使当地沿线公交出行配套更加完善,也为今后清城延伸至清新的公交线路提供更优质的候车环境。
我们希望这样的交通建设蓝图,早日变为现实,也早日让“两清一体化”实至名归,让“双核”真正成为助推清远全面发展的新动力。□杨金峰
新闻推荐
新闻会客厅返乡青年该如何创业?清远日报新闻会客厅第二期邀请您来参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清远越来越多外出青年选择加入返乡创业大军。如何激发青年创业就业热情,充分发挥青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