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记者/邓文燕通讯员/徐国建彭鹏飞)日前,国家统计局英德调查队公布了对于英德推行“政银保”情况的调查结果。记者从调查报告中了解到,英德推行“政银保”以来,成效明显,截至今年3月共发放贷款4834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题,但存在推行进程较缓慢的不足,建议进一步挖掘“政银保”潜能,为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
现状
截至上月共发放贷款4834万元
近年来,为缓解农村中小微企业以及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地推行了“政银保”模式。英德市政府于2014年6月18日发布《英德市人民政府印发英德市“政银保”合作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担保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并与银行、保险签订合同,由市政府投入资金2000万元设立基金;2018年,重新签订合同,英德市政府投入资金2908万元,增长了45.4%。该基金用于提供担保和补贴保费,其中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1000万元,涉农贷款担保基金1000万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担保基金为90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的“政银保”贷款范围新增加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即通过家庭承包方式依法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通过合法流转方式获得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农户及农业经营主体,可向“政银保”申请贷款。
据统计,截至2019年3月,英德市政府“政银保”发放贷款80笔,金额共计4834万元,主要投放于支持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果蔬、家禽等种养行业。另外,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原因,出现7笔“政银保”不良贷款,合计235.04万元。
成效
有效破解农民和涉农企业贷款难题
根据调查,英德推行“政银保”模式以来,破解农民贷款难题,为农民增收注入强心剂。“政银保”实施后,2015年至2019年3月,个体农民贷款57笔,发放贷款1539万元。如石牯塘镇叶屋村村民叶昌记通过“政银保”获得5万元贷款,用于购买砂糖桔种苗,学习种植技术及改造良田等,并把种植面积从3亩扩大到15亩,种植规模扩大,经济收益也随之翻了几番。
同时,破解涉农企业贷款难题,为规模化种养提供支持。浛洸镇农民韦贵辉于2012年开始种植4亩紫玉淮山,2013年成立了大地紫玉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近20户农民一起种植,至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400亩。受该年全国淮山滞销影响,该合作社入不敷出,面临破产,后通过“政银保”获得50万元贷款,渡过了难关,并扩大了生产规模。“没有这笔贷款,我恐怕真的是倾家荡产了。”韦贵辉心有余悸又充满感激地说道。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3月,“政银保”为涉农企业贷款11笔,发放贷款1400万元。
另外,“政银保”实施以来,在惠及“三农”,助推农村高水平发展;降低信贷风险,减轻放贷压力;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议
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挖掘潜能
调查显示,英德“政银保”推行进程较缓慢。从2015年到2018年,英德发放贷款金额无明显增长,贷款程度不够活跃。另外,2018年英德市政府新增加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项目,但至2019年3月,未出现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申请贷款现象,“政银保”服务“三农”的作用未得到进一步发挥。
调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贷款手续繁琐,审批效率不高;借款周期短,还贷压力大;借贷成本较重,增加借款人经济压力;续借机制不科学,二次贷款积极性不高;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农信社放贷谨慎等。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接下来应如何挖掘“政银保”潜能,为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为此,调查队建议,要优化“政银保”业务流程。“政银保”合作单位应加强沟通协调,对贷款流程进行简化或合并,尽可能地实现“一站式办贷”服务,缩短审核、放贷时间;要适当延长贷款周期。根据贷款人信用情况及还款能力,设立不同的贷款周期,并联合金融、税务、工商、环保等部门,对信用、经营状况良好,还款能力强的贷款人适当延长贷款周期,并建立长效机制,使贷款人可以多次续贷。此外,还建议要减少贷款综合费用、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加大推广力度等。
新闻推荐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入选十大考古发现系“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年代最早的考古项目
系“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年代最早的考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