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凡
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皮坑村小组,在帮扶单位和企业的支持下,秉持“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不搞大拆大建,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留岭南建筑风格、客家围屋文化,融入旅游业态,打造了凤鸣碧乡民宿,与九龙小镇同频共振,实现带动该村全域旅游、振兴乡村的目标(详见4月18日《南方日报·英德视窗》)。
作为一条曾经的贫困村、空心村,河头村借助帮扶契机,结合自身特点,融入当地日益成熟的旅游产业格局,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而美”的美丽乡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产业旺村的华丽转身,实践经验可圈可点,未来需再接再厉,为乡村振兴奠定更坚实基础。
丰富产业形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英德各镇村积极探索,成效显著,诸如水果、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业,牛、羊、鱼、“三鸟”等养殖业,还有把生产车间搬到村里让村民家门口就业,等等。随着人们消费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镇村产业还要朝着多元化、特色化以及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把资源利用与绿水青山统筹兼顾,把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突破空间限制,打造特色鲜明、业态复合、链条完善、布局系统的乡村产业集群。
传承地方文化。报道中提到的客栈外墙绘制“蚕桑文化”和“农耕文化”故事,作为客家传统生活的艺术化呈现,这是其中的一部分。乡村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文化的地方性、多样性值得继续深入挖掘,凝聚各方力量,抢救时代久远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以图文、声音、视频等手段和媒介科学有效保存,逐步完善村庄、族群文化体系,搭建展室、长廊以及网络平台等传播载体,甚至开发有乡村味道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知过往、懂未来,突显地方特色,提升文化自信。
突出主体地位。近年来,在帮扶单位以及企业的支持参与下,乡村产业兴旺了,经营范围也扩大了。完全不同于传统耕作的全新经营模式,城乡一体化的融合趋势,“本领恐慌”自然而然到来,考验着镇村干部自身素质。扶贫干部和帮扶单位完成任务后终会离开返岗,乡村建设的主体始终还是当地的村民,如何通过开展学习培训,提高统筹管理能力,壮大属于镇村的永不撤走的决策层、管理者、技术员,是当前必须考虑并付诸实施的行动。同时,要持续鼓励广大农村青年创新创业,把更多的好经验带回家乡,发挥主人翁精神,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接力把美好家园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本期统筹:焦莹
新闻推荐
本报讯五一假期期间,找一间度假酒店休闲娱乐是不错的选择。不少度假酒店都推出了不同类型庆典活动,吸引游客五一出游。5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