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拍下绿水。清新浸潭使用无人机巡河。通讯员供图清远日报讯记者樊乾特约记者丰志毅通讯员黄志坚无人机腾空而起,飞向滨江河上空。复杂的河涌、蜿蜒的水道、桥下的死角……人难以到达的地方机器却可以。10日,清新区浸潭镇河长办工作人员黄晓操作手柄,介绍无人机巡河的优势和特点。
今年三月,清新区浸潭镇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启用无人机巡河模式。“视角宽广、机动灵活,无人机已成为日常巡河工作中强有力的补充。”据浸潭镇河长办介绍,该创新获得肯定,接下来将向全区进行推广。
巡河老司机学习“开飞机”15分钟巡河3公里
拿出机身,装上机翼,连接手机,调试方向杆,虽然练习“开飞机”不到3个月,但黄晓的系列动作娴熟得俨然老手。黄晓是浸潭镇河长办一名工作人员,巡河是其日常工作之一。
今年三月,黄晓接到一个新通知,镇里采购的两架无人机到了,一架分配给国土系统用于测量,一架分给河长办用于巡河以及汛期监测。根据“清理不留死角,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新格局”系列要求,无人机巡河是基层河长在治水工作的一项创新。
“后生仔,爱上网。”黄晓说,“开飞机”的工作当仁不让。网上观摩教程,又经过大院内的几次试飞,跃跃欲试的他带着飞机前往滨江河留良洞村河段进入实战阶段。“不到15分钟,3.11公里的河段巡查完毕。”他补充称,未超过无人机的飞行半径,只需原地操作便能完成整个村级河段的巡河工作。
跟随着镜头,复杂的河涌、蜿蜒的水道尽收眼底,就连桥下的死角也能轻松抵达。黄晓通过电子显示屏观察河面上的不同位置,并用无人机拍摄照片、录制视频,用于日常巡河资料进行留档。
“1机比5人”无人机巡河有效取缔人眼盲区
留良洞村河段北起罗山坑河口,南抵新兴围桥头,全长3.11公里,属于村级河长成海明的责任区。黄晓“开飞机”时,他全程围在左右,时不时露出艳羡之色,“它跑一圈10分钟左右,我巡一趟可要一个钟啊。”
目前,浸潭镇共有主要河道11条,合计总长约141.98公里,设有11个镇级河长和29个村级河长。河长办工作人员黄杰莹介绍,浸潭镇河道长、点位多,人工巡河耗时较久。此番引入无人机技术,不仅是对日常巡河工作中强有力的补充,而且对一些复杂水道出现的巡河难题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时间效率来看,村级河长的单次巡河时间超过一个小时,而操作娴熟的无人机10分钟左右便能完成工作。镇河长办曾计算过,以往下去巡河,一天顶多跑2到3条村,现在可以督查8到9个村级河长的工作情况。“1机能比5人强,督办巡河的工作效率更高。”
在巡河质量上,此前巡河遇到的盲区和死角也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成海明介绍称,在水宽超30米的滨江上,目力难免有所不济,鸟瞰比侧视更能发现问题。“有些水道复杂,再加上桥梁阻挡,人难以到达的地方机器却可以。”他进一步解释称,这不仅增加了巡河人员的安全性,还让巡河工作真正做到不留死角。
“神器”+“利器”清新进入科学巡河时代
近日,区委书记、区总河长郑小燕来到滨江河浸潭段开展巡河工作。她重点询问了无人机巡河工作模式在河长制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及优势,以及后续如何开展保洁、镇河长办如何监督等内容。她肯定了这项创新成果并要求区河长办做好推广学习工作。
事
实上,随着“互联网+河长制”深入推进,清新的各级河长们依靠科技创新、协同作战,通过河道巡查等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全区水环境治理水平。
2018年4月,清新河长制APP上线,各级河长通过手机端了解问题处理的进度和河道的实时情况。2019年3月,清新浸潭首次将无人机纳入日常巡河工作,取缔巡河盲区,加强工作效率。手机“神器”+飞机“利器”,随着两项工作在全区范围得到推广和落实,清新正式进入科学巡河时代。
“各有优势,相互补充。”对于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的举措,黄杰莹认为,人工巡河辅以手机“神器”仍是巡河的主要模式,而无人机巡河则是针对困难点的有效补充。两者取长补短,协同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这一总目标。
据镇河长办透露,“无人机巡河模式获肯定后,全区的推广学习工作也将于6月12日在浸潭举行。”这是继河长制APP全面上线以来,又一科学创新在巡河工作中铺开。
新闻推荐
“能把钱装进农民荷包的模式就是好模式”清新区下迳村发展模式获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区工作考察组点赞
下迳村全貌。在乡贤能人的带动下,下迳村以“基层党建+村民自治”的模式,摸索出一条“致富带头人+贫困户+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