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村的村民们正忙碌着收割再生水稻。陈咏怀摄
村民在再生水稻试种田捉到一条鲫鱼。陈咏怀摄
7月13日上午,在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再生稻试种田里,一颗颗稻穗饱满的水稻已经成熟,金黄色的稻穗低垂着沉甸甸的脑袋迎风摆动。村民们正拿着镰刀来回收割,一片繁忙、丰收的景象。
与普通水稻不同的是,这种水稻拥有“再生”能力:栽插一次可延年循环再生,如果管理好有望连续收割十年。该种神奇水稻或将打破传统稻种需要年年插秧的种植模式。
●南方日报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李传军
再生水稻一次种植长久收益
春天播种插秧,秋天收割稻谷,来年再继续。这是英德沙口镇大多农民种植水稻的情景。而如今,这种模式有望被打破。
2018年,沙口镇党委政府从茂名高州市引进再生水稻种植项目,由英德市稻鱼谷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公司负责项目种植。公司负责人欧进杰介绍,该公司所种水稻品种与众不同,是一种新品种——再生稻,也叫和平稻。这种水稻最大的特点是一次种植、长久收益。第一年播种、插秧后,可以连续收割多年,减少年年买稻种、造秧田、犁田、耙田、插秧等成本和劳力,而且第一年收割二造,第二年可收割三造,逐年增产。“如果水稻管理得好,可以连收十年,我们公司的高州种植基地已有一片稻田种了5年、收割了13造的先例。”欧进杰说。
事实上,再生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中国已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在一季稻成熟收割后,剩下稻节和根系,经过施肥和管理,还能再收割一季。“但普通再生稻二季产量很低,根系过不了冬。”欧进杰介绍说,常规水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所以到了一定时间根系就会衰败并腐烂,熬不过冬天,“再生稻则可以越冬,并大量发出新芽”。
欧进杰还提到,再生稻管理简单,不需任何化肥和农药,只使用环保酵素。环保酵素由瓜果、蔬菜等植物叶与家禽粪便等家杂肥调配而成,有杀菌的作用,且绿色环保,没有农药残留。种出来的大米米质优良,口感超过很多东北大米,属优质稻谷系列。对比普通稻谷,种植再生稻不仅节约成本,还大幅提高了收益,“像清溪村的再生稻去年试种,现在第二造亩产800斤左右,市场售价高达20元/斤,而且供不应求。”
打造再生水稻生态循环示范园
目前,该公司已在沙口镇清溪村、新建村种植400亩再生水稻,并计划将其打造成再生水稻生态循环示范园。示范园实施稻-鱼-鳅共生的新型复合耕作体系,即在农田上种水稻,在水下养殖泥鳅、禾花鱼、鲫鱼等鱼类。稻谷可为鱼类生长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质,鱼类则起到耕田除草、减少病虫害、增肥的作用,水稻害虫成为鱼的食物,鱼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了肥料。
“这样能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具有天然有机、高质量出品、无连作障碍等优点。”欧进杰表示。
沙口镇农业办主任张文炎表示,虽然再生稻项目有较多优点,但毕竟是新品种,而且也与传统的水稻生长模式有所不同,因此目前只在清溪村和新建村作为试点,待项目试种成功后再进行普及推广。
新闻推荐
非法采矿?赔4867万元! 省内赔偿金额最大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一审判决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曹菁通讯员王小琴)记者昨天获悉,英德市人民法院对英德市检察院提起公诉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