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底革命纪念馆及宣讲广场。
无人机拍下的大山底下的廉江市石角镇山腰村的新面貌。
村民养蚕致富。
石角镇山腰村“90后”村干部刘付正是蚕茧养殖能手。
游客在山底革命纪念馆参观。
文/本报记者曹龙彬通讯员李春海李伟
实习生巫天宝
图/本报记者李忠
今年“七一”前后,革命老区村廉江市石角镇山腰村再次成为廉江乃至湛江的“网红”,每天大巴小车川流不息,慕名前来参观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甚至还有邻近的茂名化州和广西陆川的党员干部前来山底红色教育基参观学习。
一个偏远的山村,缘何成为大众的焦点?7月16日,记者来到山腰村一探究竟……
红色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石角镇山底地区位于廉(江)、化(州)、陆(川)交界处,是广东省最大的一块“飞地”(注:飞地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是廉江市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是廉化陆博边的主要游击区和革命活动中心,是粤桂边红色根据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刘付勇等山底子弟为骨干的革命队伍,经历了十年的艰苦斗争,在粤桂边纵队和南下解放军支持下,彻底消灭了山底地区的敌人,实现全面解放。
为纪念当年山底地区共产党人为革命作出的贡献,石角人民陆续在当时山底的中心——山腰村建起山腰烈士墓、山底革命纪念馆,努力保存维护山底刘付宗祠、化北大队成立旧址等红色资源。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见证了当初山底地区革命时期的烽火岁月,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不断进取。
1987年,刘傅宗祠被列为廉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内设立“山底(化北)革命纪念馆”,为“湛江市党史教育基地”和“湛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正致力打造粤桂边红色教育基地。
记者走访当天看到,革命纪念馆气势雄伟、文物丰富;宣誓广场宽敞整洁、绿树环绕……特别是村民对山腰村的革命历史如数家珍,村内红色氛围良好。
据介绍,2018年以来,石角镇党委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山底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实施“红色村”党建示范项目工程,积极推进山底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完善了展览室,建成了宣誓广场、电教室、红色讲习所、交通道路、路灯、停车场、农家乐等各项硬件设施,丰富了展馆内容,并拍摄了山底红色教育纪录片《从山底出发》和主题曲MTV《山稔花开》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共有来自湛江市、茂名化州市、广西陆川县及附近农林场等82个单位,共15134名党员干部到山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他们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展览和观看红色教育纪录片《从山底出发》等形式,追寻红色革命足迹,体验红色印记,感悟红色精神,接受红色洗礼。
红色产业带动绿色发展
三腰村党支部书记刘付正告诉记者,过去,山腰村村民以农耕为主,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孺,“空心村”的现象比较严重。为解决这一情况,石角镇党委政府以“打造红色产业,推动绿色发展”为发展思路,将红色旅游作为山腰村的主导产业。
根据山底革命斗争历史为蓝本,石角镇党委政府发动山腰村干部群众,自编自演自拍了湛江市首部红色教育纪录片《从山底出发》,在红色讲习所向游客播放展示,并上传至网络扩大其影响力。
2018年“七一”前,《从山底出发》一经在网络上播出,即形成轰动效应,山腰村红色教育基地每天都有上百人前来参观学习,大巴小车停满了停车场。而广场附近的贫困户农产品销售点前,百香果、玉米、花生、鸡蛋等土特产大受游客欢迎,乐得摊主们眉开眼笑。由于近年来游客众多,廉江市交通局专门拨款70万扩建从石角镇进入山腰村的交通主干道,第一期扩建进入山腰村的交通瓶颈——榕树圩的硬底化工程已竣工使用。
“红色基地的打造,极大的改善了山底地区的交通状况。红色旅游带旺了山腰村的人气,也开启了村民的致富路。”刘付正说,在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廉江市教育局对口帮扶下,山腰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由“空心村”华丽转身为“模范村”“网红村”,吸引了各地单位前来参观学习,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立桑为业”推动乡村振兴
记者了解到,养蚕对环境的要求很高,蚕在环境受污染的地方无法生存,这让气候条件适宜、生态环境无污染的山腰村抓住了机会,该村打造了4百亩的桑蚕基地,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途径和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采访当天,廉江市钟正专业合作社蚕茧收购站如往常一样,陆陆续续迎来丰收的蚕户,验茧定价、过称付款,繁忙有序,村民揣着钱往家赶,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笑容。
村民刘付运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种有桑树10亩,每年每亩产茧500斤左右,按照目前行情16元一斤计算,亩产值达8000多元,此外还有桑芽菜、桑果等,加起来亩产值近1万元。“种桑养蚕虽然辛苦一点,但每亩纯收入可达八九千元,效益非常可观。”刘付运华说。
“立桑为业、多元发展、适应市场、富民增收、可持续发展。”刘付正介绍,目前山腰村有蚕桑基地400多亩,正积极引导原来闲散养蚕的农户和附近的榕树村、田头村联合起来,计划共同打造“千亩蚕桑基地”。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桑产业”发展,从桑果汁到桑叶茶,从丝绸产品到蚕沙有机肥,从桑园鸡到休闲游等,将来桑蚕产业路子会越走越宽广。
据悉,蚕桑基地激发了山腰村的生产活力,自去年开始,有100多位村民自发选择返乡创业就业。目前一个投资数十万元的蚕茧丝绵加工厂和利用村后竹篙晒网嶂森林公园的山泉水蒸酒的酒厂正在建设当中,预计投产后可以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杨溢子通讯员/刘梓玲)日前,笔者从佛冈县民政局获悉,佛冈县第二批“双百计划”社工站已顺利挂牌。本次挂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