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嗣建到田里观察水稻的形态和特征。
■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亚南 文/图
个头不高、身材健壮、皮肤黝黑,这是一位看上去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农民,在连山这片土地上,到处散发着他育种的稻花香。
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嗣建,30年如一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功选育并通过审定10个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并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等地推广种植优质水稻500多万亩,实现了增产2.5亿公斤,农民增收6.25亿元,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连山的“袁隆平”。
离开机关大楼,走进田间地头
1967年,陈嗣建出生于清远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身在田间插秧耕作的场景,成为他成长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水稻生产是农民生活的根。”然而,镇上长期缺少农业技术员,缺乏技术支撑,阻碍了连山的水稻生产。自那时起,陈嗣建便决心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1985年他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广东分校就读,毕业后分配到乡镇政府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学以致用,他放弃了进机关坐办公室的机会,主动要求调到乡镇农技站,1993年又调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农场)从事杂交水稻选种育种工作。
当时,连山的水稻亩产大多在400公斤左右,而且容易发生稻瘟病。为了增加水稻产量,陈嗣建开始研究水稻选种育种工作。从此以后,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他每天清晨准时来到田里,观察、研究水稻高产群体的生理形态、特征和动态,记录了大量科研数据。从水稻浸种、整理秧地、播种、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他一直泡在田里,掌握了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一年努力,1994年,他所主持的“汕优8433”杂交水稻通过省农业厅审定,达到了每亩增产150斤的目标,该品种推广种植20多万亩,大幅提高了连山水稻的产量。
咬定研究不放松,水稻育种结硕果
看似日新月异的水稻生产研究之路,实则并非一帆风顺。
1996年,陈嗣建主持开展“博A”水稻的繁种工作遭遇台风突袭,导致大量母本和父本倒伏,结果繁种纯度仅仅97%,达不到99%的要求。两个百分点之差,意味着陈嗣建和农科所两年的心血完全白费,经济损失数十万元。“作为农科所的领头人,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陈嗣建坦然面对失败,从头再来。
科研攻坚路漫漫。为提高选种育种成功率,他引进日本、菲律宾等地的育种材料,丰富了种源;为改良授粉方法,他与科研人员在省农科院水稻所学习杂交技术;为了扩充农业理论知识,他参加华南农业大学的自学考试,取得了毕业证书。
在旁人看来是枯燥无味的水稻杂交育种工作中,陈嗣建选择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他说,“水稻育种需要的是无限的韧性和执着,必须有人付出辛劳、汗水乃至青春。”
20多年的坚守,换来果实累累。
目前,陈嗣建主持选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已有30多个,其中通过审定的有汕优8433、粤优8号、天丰优628、天优363、吉优628和吉优8号、吉田优华占、吉田优622、吉田优701等,选育出野败型三系不育系“吉田A”通过广东省鉴定,选育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共增加粮食产量2.5亿公斤。如今,连山农科所库存的水稻种源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800个左右,丰富到3000多个。
科研转化生产力,拓宽村民致富路
“连山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适合选育出抗性较好的水稻品种。”陈嗣建在选育优质水稻品种的同时,积极开展粮食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研究,连山超级水稻平均亩产突破了706公斤,全县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为当地粮食连年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他还牵头建立杂交水稻种子繁种基地,每年组织600多农户开展合同制种2000多亩,带动农户增收1000多万元,户均增收1.6万元。
在陈嗣建的带领下,连山农科所还不断攻克水果生产技术难关,促进水果产业发展,探索出一套沙田柚优质丰产生产技术,引进板栗、浙江东魁杨梅、砂糖桔等大批优质水果品种在连山推广种植。2005年,他先后完成了大肉姜、有机稻、淮山、沙田柚和甜玉米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任务,使其产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批农户受惠。
为了培养当地有志上进的农业科研人员尽快成长,近几年,陈嗣建创立了“育种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帮扶和培养青年人才,紧紧围绕自己主持承担的重点课题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活动,为连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村技术人才和农业创新人才。
“祖国,我想对你说”
“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种。我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育推广良种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我毕生的职业追求。”
——陈嗣建
新闻推荐
清远市妇儿工委到连山调研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及省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情况
市妇儿工委到连山调研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及省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情况。通讯员供图清远日报讯记者朱瑞飞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