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18年高考,英德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共考上本科254人,考上大专355人。
在校期间,每当周末肖碧康就外出兼职篮球训练员。再过半个月,英德高考生陆伟东就将前往韶关学院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今年与姐姐一同高考,自己上了本科线,姐姐则考上了大专院校。这对于两人的父亲———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贫困户陆奕和来说无疑是今年最为高兴和自豪的事了。一直辛苦工作一心想让两个孩子上大学的陆奕和终于松了一口气,“辛苦了大半辈子,我家终于出了大学生,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
实际上,不只是陆奕和的两个孩子依靠扶贫政策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并成功进入大学,自英德市开展教育扶贫以来,通过免除学杂费并发放生活费补助、发动企业捐资助学、建立助学基金会等措施,该地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读上书、读好书。据英德市教育局统计,2016年—2018年,该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高考共考上本科254人,考上大专355人,有力促进贫困家庭脱贫步伐。
陆奕和两孩子同时考上大学,教育补助让其成功完成高中学业
近日,陆奕和趁着砍竹笋的间隙,到该村后山的灵芝园除草。一天130元的工钱是他最近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家中6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为了维持家庭开支,陆奕和除了贷款承包的60亩麻竹笋外,还经常外出打些零工。
因为自家收入仅能维持家庭日常开支,陆奕和以前没少为此发愁。“孩子要有文化才有出路,自己就是吃太多没有读书的苦,不想孩子也和我一样辛苦。”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陆奕和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从来不给他们太多的压力,甚至家里的农活都不让他们参与,一心好好读书。两个孩子在读书期间都十分自觉,没有让陆奕和过分操心。
2016年,英德市全面推行精准扶贫工作,陆奕和一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根据教育扶贫的政策,英德对当地在读的贫困户子女(含义务教育、高中、中职、全日制专科教育阶段)实行生活费补助3000元/年/人。另外,对高中阶段的贫困户子女进行学杂费补助2500元/年/人。教育扶贫的补助大大减轻了陆奕和一家的生活压力。“孩子们读高中时一个月需要600元生活费,有了补助后,交完一年的学费还剩余两个多月的生活费。”陆奕和说。
让他倍感安慰是,今年高考,小儿子考上了本科,女儿考上了大专。考上本科的小儿子准备读医护专业,毕业后当一名医生。而考上专科的女儿则读师范专业,并努力争取专升本,毕业后当一名老师。
英德发放教育补助约4000万元,超2万贫困学子受益
陆奕和两个孩子顺利考上大学是英德推行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智力扶贫成效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2016年秋季至2018年春季,英德开始对贫困户学生发放教育补助(生活费补助和免学杂费)约4000万元。截至2018年11月2日,英德市发放生活费补助的本地户籍精准扶贫学生人数分别是2016年秋季学期5946人、2017年春季学期5871人、2017年秋季学期5979人、2018年春季学期5914人。通过实行教育补助、企业捐资助学、建立助学基金会和统筹资助等教育扶贫方式,2016年至2018年高考,英德市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共考上本科254人,考上大专355人。
连江口镇下步村贫困学子肖碧康就是其中之一。肖碧康家中三口人,父亲前年不幸中风,母亲又患有智力障碍。全家毫无劳动能力,家里的生活和他的学费全来自低保、奖学金及堂哥家的支助。而肖碧康也不负家人和亲戚的期盼,作为一名体育特长生,在2018年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深圳大学,就读体育教育专业。
据了解,为了让肖碧康上大学,村委会也多次发动村民为其捐资助学。“我们希望通过肖碧康的例子,告诉其他贫困家庭子女,要自立自强改变贫困现状。”下步村村干部肖亚平说。
肖碧康打算毕业后回到英德报考本地学习当老师,一方面方便照顾家里人,一方面服务当地的教育事业作为回报。在他看来,不能辜负大家对自己的期望,努力做到最好,以后也让自己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文/图:清远日报记者陶奇特约通讯员万山河通讯员林晏伟
新闻推荐
吴耿淡到西牛镇调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工作时提出:整合土地扩大连片种植规模 打造出现代化农业体系
清远日报讯记者陶奇通讯员英宣近日,英德市委书记吴耿淡到西牛镇调研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