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蝶变成旅游村,不仅美了村庄环境,还富了村民的腰包。
充满田园风光的木屋精品民宿,清新又迷人。
下迳村建成了集汤泉、水上游乐园、鱼疗、古村民宿一体化的“小华山”风景区,实现了从“空心村”到“旅游村”的蝶变。
小朋友们正在“水上乐园”尽情戏水。
清晨,攀爬傍山栈道,群览原生态小山林;午后,纵身跃入水池,尽情感受夏日清凉;晚上,入眠木屋民宿,消除城市喧嚣疲倦。坐落于粤北清远市清新区的下迳村,已成为周边城市游客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一台台大巴车停在村口,一群群游客涌入村内。
笔者日前走进下迳村,展现在眼前的是成片的稻蛙共生田、独特的木屋民宿、静谧的原生态傍村小山、激情的水上乐园……每一处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眼前所见一切,很难令人相信,曾经的下迳村还是一个房屋破旧、农田丢荒,几乎没有基础设施的“空心村”。
近年来,随着清新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迳村在乡贤的带动下,全村村民筹资筹劳共建美丽乡村,通过唤醒农村“沉睡资源”——整合荒地、休憩农舍、开发汤泉、改造民宿,致力发展乡村旅游,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走出了一条具有清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空心村”蝶变成了旅游村,不仅美了村庄环境,还富了村民的腰袋。据介绍,2015年,下迳村村集体收入仅靠山地出租,仅有2万余元,到2018年,凭借着汤泉民宿景区的增收,该村村集体年营收一跃至300.4万元。
●南方日报记者贺欢
通讯员杨杰摄影:梁素雅
共建家乡
村民自筹资金“空心村”变旅游村
下迳村位于清新区浸潭镇六甲洞村委会东部,三面群山环抱,是典型的客家围村。昔日,由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拥有370户籍人口的村庄,常住人口一度锐减至60余人,留村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导致村内农田丢荒、房屋闲置,原本热闹的村庄沉寂多年。
近年来,随着清新区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迳村迎来绝佳的发展机遇。然而,怎样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利用村中生态优势,唤醒“沉睡资源”,成为了该村面临的发展难题。
为破解发展难题,2014年,下迳村完善了村级组织,先后成立村小组党支部、村民理事会、村经济合作社等组织。外出乡贤邹瑞文返乡当选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曾从事矿产开采多年的邹瑞文敏锐发现,下迳村地底琉铁矿自涌泉资源丰富,自他记事以来,家乡从未发生过干旱。
作为振兴家乡的领头人,邹瑞文提议,发展乡村旅游,将家乡建设成为汤泉民宿旅游风景区,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得到了村民们一致的认可。
虽然有了“金点子”,但建设汤泉民宿旅游风景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鼓舞村民建设家乡士气,邹瑞文率先将自己多年在外挣到的100多万元投入建设。邹瑞文的举动震惊村民,也激发了村民的建设热情——大家有钱的出钱,有物资的出物资,有劳动力的出劳动力。
2016年上半年,下迳村村民自筹了400多万元,开启了汤泉民宿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同年12月,景区正式对外试业,迎来首份营收。尝到甜头的下迳村,于2017年继续对景区实施改造升级,增设山林探险观光等旅游项目。据数据统计,2016年至今,下迳村村民通过筹资筹物筹劳的方式,累计自筹了900万元投入景区建设。
经过村民群策群力,如今,下迳村建成了集汤泉、水上游乐园、鱼疗、山林探险观光、古村民宿一体化的“小华山”风景区,实现了从“空心村”到旅游村的蝶变。
创新机制
推进农村“三变”村民鼓起了腰包
下迳村的美丽蝶变,让沉寂多年的村庄重归了热闹。笔者日前在下迳村看到,不少自驾游车辆停放在村前的停车场。据村民介绍,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一台台大巴车载满了游客前来,他们涌入汤泉区内,或泡汤泉或鱼疗或戏水,玩得不亦乐乎。
游客纷至沓来,不仅热闹了村庄,还鼓了村民的腰包。据邹瑞文介绍,2015年,下迳村村集体收入仅靠山地出租,仅有2万余元。到2018年,凭借着汤泉民宿风景区的增收,该村村集体年营收一跃至300.4万元。
仅仅三年时间,村年集体营收翻百倍,下迳村有何致富“密码”?邹瑞文告诉笔者,这得益于该村建立了一套利益高度联合机制——推进农村实现“三变”。
邹瑞文口中的“三变”,指的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简而言之即整合农村土地等“沉睡”资源,以土地入股等形式,推动社会资源聚合形成叠加效应;让分散资金聚起来,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等方式,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村民以自有资金和劳动力等入股经营主体,变成股东,定期按股分红。
在推进农村“三变”实践中,该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高涨,有的以资入股,有的以物入股,甚至以劳入股。与此同时,该村还整合了1540多亩土地,以每户的土地面积直接量化为股权,该村景区所得收入的10%按入股土地份额进行分配。
2018年12月底,下迳村终于迎来了首次分红大会,近70名村民共享景区20万元的“大红包”。村民邹先桂平日在清远市区工作,当年得知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将家里预订建房的钢筋水泥等材料都拉到村里建汤泉、民宿,加上资金入股共计30万元,在首次分红大会上他领到15000元的红利。“真的很开心,没想到第一次分红可以拿这么多。”邹先桂说。
邹瑞文告诉笔者,推进农村“三变”,坚定了村民增收致富的信心,不少村民又将分到手的红利继续入股到了“小华山”风景区的建设当中。“随着景区业绩的蒸蒸日上,以后每年的分红将会越来越多。”邹瑞文颇具信心地说。
筑巢引凤
项目纷纷落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随着下迳村的乡村旅游品牌逐渐打响,相关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该村已成为各方投资“乐土”,资本纷纷进场,投资项目纷纷落地。
在下迳村村前,放眼望去,一片41亩的稻蛙田非常耀眼。这片稻蛙田是浸潭镇全力推进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投入200万扶贫专项资金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与清远和记低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经营。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助力“造血”脱贫。
据介绍,通过发展该项目,下迳村闲置土地被激活,除了获取固定租金增加村集体收入外,相关贫困户还能获取利益分红。另外,项目的运作还为该村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动力。
以同样的投入方式,浸潭镇还在下迳村投了317万元推动了木屋扶贫项目的落地。在下迳村环山山谷处建起了一座座充满田园风光的木屋精品民宿,在绿树的衬托下,清新又迷人。目前,该木屋民宿已正式对外营业。
值得注意的是,下迳村如日中天的发展,还引来了社会资本前来投资。近年来,该村不断丰富乡村旅游项目,先后引进了山地赛道卡丁车、拓展基地、夏令营等项目,以及集鹰嘴桃和澳洲坚果种植、科普教育、文武训练于一体的户外教育基地的投建。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浸潭镇党委副书记毛师英表示,下迳村依托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项目,擦亮乡村旅游品牌,撬动各方资本入场,促成一个个乡村旅游相关产业项目在该村聚集发展,将会为该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记者朱文华通讯员刘运儿昨日,由清远市广旅体局和清远市图书馆主办的暑假第二期“清阅童行”阅读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