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常的得意之作《天使之翼》。杨溢子摄
梁锦常对茶桌上的小牧童精雕细刻。杨溢子摄
编者按: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独具匠心”,恪守“工匠精神”,为技艺传承而坚守;他们深耕乡镇文化宣传一线阵地,走街串巷、进村入户推广市民文化,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而默默奉献!他们是佛冈“守艺人”。
近期,《南方日报·佛冈视窗》编辑部与佛冈县文广旅体局联合推出“佛冈守艺人”专栏,聚焦佛冈县内文艺工作者群体,通过记录这些传统的民间手艺人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为技艺传承而坚守、为文化传播而奉献的故事,共同挖掘民间手艺人及其产品,推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重焕匠人精神。
“我的爷爷一辈子都专注于一件事——木雕,90多岁时仍亲自上手。我想,我的未来也会是如此。”卷帘门的右上角挂着“常兄根雕”的招牌,宽敞的店铺中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根雕作品,在这个赖以生存的店面里,今年43岁的梁锦常感慨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从高祖父那一辈起,梁锦常的家族一直从事木雕相关行业。从小耳濡目染,梁锦常从爷爷那里学会了雕刻技艺,14岁时已可独立完成雕花床榻、祠堂瓦楣处的花鸟、龙凤雕花。
然而,梁锦常正式将根雕当作事业发展,是在2013年。那一年,曾经辗转多地打工的他,在家乡靠着同事给的7000元开始创业,随后在当地一炮而红。如今,他的根雕作品不仅在家乡、佛山等珠三角地区销售,还远销至韩国、新西兰等地。
●南方日报记者杨溢子实习生李冰纯
崛起?根雕创业成为当地“传奇”
谈及在爷爷家度过的童年,梁锦常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道小时候的美食“咸鱼蒸猪肉”。“在那个年代,爷爷有一门木雕手艺,生活过得相对好一些,我们小时候便会经常去爷爷家蹭饭。吃完饭后,我时常会看爷爷雕刻,有时候帮忙打下手,看雕刻相关书籍,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渐渐学会了雕刻技艺。”
1993年,初中毕业的梁锦常前往深圳的一家公司当学徒工,学习漆画工艺。1997年,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漆画作品的梁锦常,回到家乡开了一间画廊,尝试销售手绘漆画作品。然而,由于当时家乡的消费观念相对保守,无法接受这类作品,他的第一次创业经历以失败告终。
直到2009年,梁锦常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他又回到了家乡。“孩子是个早产儿,出生时重量只有三斤左右,像只小猫一样,身体虚弱,根本离不开人。”为了照顾家庭,梁锦常毅然选择返乡。
当时,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梁锦常夫妻俩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为了生存,梁锦常开始在当地的工厂打工。在工作之余,他会到田间地头捡一些木料、树根拿回家,根据自己的想象雕成作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梁锦常的朋友看到这些作品,鼓励他将这门手艺当作事业发展。在朋友的鼓励下,梁锦常尝试着迈出了第一步。他利用下班之后的时间,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别人家里展示推销,希望能够找到订单。
功夫不负有心人,梁锦常很快接到了第一张加工订单,为客人定制一张刻有金蟾的茶桌。没有专业工具,梁锦常就在下班时间靠着凿子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这件耗费了20天的作品,为他赚了第一桶金500元,也令他一炮而红。
2013年,梁锦常几经考虑决定辞工,正式创业。当时,他靠着同事给的7000元,租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店面,购置了雕刻工具。他的店一开张,订单蜂拥而至。“当时一个月就接到了50多张订单,比得上正常一年的分量。”
那个时候,为了完成订单,梁锦常夫妻俩时常加班加点,早上6时多就开始工作,一直忙到晚上12时许,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开店后的第3个月、第6个月,梁锦常分别租了第二卡店面以及第三卡店面,成为当地创业的“传奇”。随着店面的逐渐扩大,梁锦常的生意也慢慢地步入了正轨。
创新?绘画与雕刻相结合
对于梁锦常而言,他要做好根雕,画画与雕刻缺一不可。“小时候学会的雕刻技艺让我懂得了"木性",清楚如何运用刀法,而画画则是奠基石,有了画画的基础,我才能雕出逼真的作品。”
与其他根雕手艺人不同,梁锦常雕刻从来不打草稿。在他看来,这依靠的是从前的画画功底。“我会在心中确定一个基本的造型,然后通过观察木料,一边雕刻,一边想象,再不断地打磨完善作品。”
“画画是做加法,一笔一笔地往上添加色彩;雕刻是做减法,将多余的部分除去,一点点打磨出自己心中的作品。”而梁锦常却把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技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他自己的根雕风格。
“根雕往往是根据材料形状的特色,想到什么做什么。”与市场上流行的僧佛题材不同,目前梁锦常的根雕作品大多以农村景色、田园风光、人物作为题材。“我小时候就在农村生活,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花草虫鱼、牧童、蔬菜瓜果等都成为可选择的题材。”
“如今,大城市的客户反而更加青睐展现田园风光的作品。”适应时代进行创新,梁锦常的根雕作品也渐渐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正以健康的姿态稳步发展前进。如今,他的根雕作品不仅在家乡、佛山等珠三角地区销售,还远销至韩国、新西兰等地。在去年举行的2018年环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上,梁锦常的作品就作为奖品发放给获奖选手。
“现在每个月的订单基本上是4—5个,工艺的精细度与价格相比当初也提升了不少。”梁锦常表示,下一步将会更注重开发高端市场,更多地做精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提升自己根雕手艺的同时,尽力将这门手艺推广开。
传承?根雕已然成为“心瘾”
谈及根雕手艺的传承,梁锦常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我也收过学徒,但根雕手艺不仅要有画画的功底,还要会雕刻,需要付出体力脑力,而且也并非一年半载就能学会的,所以我之前收的学徒如今没有一个人坚持下来的。”
梁锦常告诉记者,他的家族中,如今也只有他一个人从事木雕相关行业。“我确实很担心这门手艺后继无人。我的爷爷有8个孙子孙女,但是如今继承他的衣钵,从事相关行业的只有我一个人。”
梁锦常认为,在佛冈,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并不多见。“以前都是交钱学手艺,现在我们是付工资给别人,也没有人来学。”
对此,梁锦常提出,希望政府可以多举办一些相关活动,大力推广佛冈的传统技艺。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来学,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梁锦常的两个孩子目前也正在学习画画,为将来打基础。“我希望他们之中有一个人能够继承我的衣钵,目前我正在尽力为他们铺路,打通高端市场,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不过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们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
“兴趣在,就不会觉得累。我现在就是会有一种创作欲,想看看成果出来会是怎么样的。”一旦沉浸在雕刻的世界里,梁锦常时常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忘我境界。对于他来说,自己的作品得到欣赏认同,就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就像他的爷爷一样,从继承家族手艺以来,一直在做木雕这一行,直至去世。梁锦常同样传承着这一份工匠精神,“我的爷爷一辈子都专注于一件事——木雕,90多岁时仍亲自上手。我想,我的未来也会是如此。”
根雕改变了梁锦常的生活轨迹。“根雕令我找到了人生目标,无论有没有人传承,我会尽自己全力地去创作,直到老去为止。”创作多年,根雕已然成为了梁锦常的“心瘾”。
新闻推荐
董和平、蔡旭东参加全市首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发布会表示:要逐步将佛冈建设成为大湾区的“城市后花园”
8月15日,董和平介绍佛冈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8月15日,蔡旭东回答记者提问。8月15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