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王国华被评为“清远市优秀退役军人”。(通讯员供图)
梅田村荷花产业为村集体增收3000多元。(清远日报特约通讯员陈斯铭摄)从之前的90后大学生梁伟华返乡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养殖业;到如今的退役军人王国华带领村民创业致富、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优秀共产党员”“金牌领路人”……一个个人才回乡发展农业产业的鲜活例子,为阳山乡村振兴引入了“活水”。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各类人才,种植技术人才、产品营销人才、环境美化人才,以及从事建筑、手工艺加工等各类工匠等,人才越多越好。”记者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阳山以促进就业为抓手,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支持和引导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今年共引进7名硕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到农业农村局下属事业单位工作;公开招聘紧缺专业技术人员(政府购买人员),部分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到县农业农村局(县农办)。目前,聘用工作正在推进中。
黄坌镇党委书记邓俊伟说:“乡村振兴,没有人才带头不行,要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在农村储备人才,让人才回到乡村。农村有着大量外出经商和打工的农民,他们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敏锐的商业眼光、畅通的信息渠道。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农村情结,他们熟悉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是农村人才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引进和指导下,大批像王国华这样的黄坌优秀乡贤回乡就业创业,发展本地特色产业。2018年,黄坌镇成立“乡贤之家”,王国华又抓住机遇,以点带面、先富带后富,带动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退役回乡发展种养产业
8月23日上午,记者在黄坌镇雷村村委会见到了王国华。42岁的他,皮肤晒得有点黑亮,身姿矫健,言语实在。一说起当兵的事儿,他两眼亮晶晶的:“退役了咱也是个兵,永远都是!”说完,脸上漾起退役军人自豪的笑容。
16岁那年,受到家乡红色文化的熏陶,他响应号召入伍成为一名野战兵,在王国华心里,这是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多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一身结实的筋骨。服役期间由于表现突出、军事过硬,入伍第二年就当上了班长,连续两年在军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在服役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部队里通过自学取得了高中学历。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军队需要的是有文化的技能兵,回乡搞农业产业发展同样需要文化技能。”
2014年,王国华在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本村村民的支持下,当年6月顺利当选为黄坌镇雷村村支委委员、村委委员,2017年当选为黄坌镇雷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回忆说:“任村干部初期,当看到家乡还是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家乡依然贫穷如故时,我便下定决心要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
2015年,王国华成立了阳山县黄坌镇华铭种养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沙糖桔、鹰嘴桃、三华李等水果种植、深加工以及销售。自从认准了发展种养殖这条路,他就开始埋头苦干,每天早出晚归,除了处理村党总支部和村委会日常事务外,还努力学习农技知识,增强致富本领,经常挑灯夜读,并四处拜师学艺,通过报纸、杂志、上网等各种途径了解最新的资讯,全面掌握种养殖业经营知识。
就这样,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该合作社吸引了55户农户加入,合作社积极推行生态农庄观光、风景旅游业,历年来共接待参观美丽乡村和寻古访古游客10000多人次,并积极配合镇委、镇政府成功举办了黄坌镇首届古茶旅游文化节。据悉,合作社成立至今,经有关专家论证和规划,已流转成片荒山荒地300亩,并种植300亩山杜鹃,流转水田200亩,用于种植优质无花果,目前已完成种植100亩。合作社的规模也越做越大,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种养大户,取得了良好效益。近两年,全村涌现出20多户农户发展种养殖业。
虽然青春的梦想和激情被军营定格,但军旅又将王国华磨炼得更有担当、更有毅力。如今,他依然扎根家乡,带领村民种养殖业,建设美丽乡村,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牌领路人”。
“党建+人才”推动乡村振兴
“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铺路架桥。团结带领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打开脱贫致富之门。”黄坌镇党委书记邓俊伟说。
王国华是一名党员。“自己富不算富,必须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王国华的干事创业理念。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使他成为了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
在雷村村党总支部和他的辐射带动下,群众激起了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全村多户农民大力发展个体经营,还影响了很多社会青年。目前,梅田村整合整治土地300亩,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把全村土地整合为一户一地,其中村前50多亩的耕地发展荷花种植,形成荷花产业、水产养殖。
梅田村的陈志杰、陈茂琴是在王国华影响下回乡创业的青年。2015年,24岁的大学毕业生陈志杰返乡养殖甲鱼,4年间乘着阳山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振兴的东风,不断发展扩大养殖规模,今年陈志杰养殖甲鱼年收入达到30—40万元。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来,梅田村逐步建立了甲鱼养殖基地、茶叶种植基地。2017年以来,以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发展了荷花产业,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成了特色村。其次,梅田村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塑造本村特色民俗元素。将古老建筑、百年古井、游击战争根据地、解放战争遗址、500年历史古樟树、磨谷古水车、钟鼓陂传说、灯盏托、梅田村史、荷花仙子等塑造成一个古老村庄形象。另外,结合传统纯手工炒米饼、莲子羹、莲子心茶等地方特色美食配套,发展乡村旅游,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带动当地经济增长。2018年8月以来,本村接待了12个旅游团,550余人次,村集体增收1万多元,并带动10余人的就业和增收。
如今,当记者步入雷村村时发现,村里处处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绿树成荫,水泥路铺到家门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经济发展蓬勃向上,社会生活井然有序。记者还了解到,雷村共有16个村小组,目前14个村小组已全面动工建设美丽乡村,其中9个村小组已经建成美丽乡村,太保村小组更成为了美丽乡村“示范村”。
王国华总是说:“因为年轻,我们一无所有;因为年轻,我们拥有一切。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各有不同,谋生的手段也各有千秋,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谋生手段,都应当尽力为贫困群众、为国家、为民族做一点有益的实事,这就是我干事创业的基本思路。”
如今,乡亲们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村子富裕了,一谈起王国华,乡亲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王国华从一位年轻的退役军人一跃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牌领路人”。“王国华一直热心于村中建设,工作细致到位,还经常给我们提供种养技术指导和信息”。村民罗云光竖起大拇指说。
采写:清远日报特约通讯员陈斯铭
新闻推荐
县禁毒督导检查组到大崀镇督导禁毒工作。(通讯员供图)清远日报讯特约记者卢志满通讯员县禁毒办8月16日,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