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晴父母向医护人员送上锦旗和感谢信。通讯员供图
南方日报讯(记者/焦莹通讯员/刘文慧李亮)日前,英德市中医院外三科(颅脑外科)连夜实施颅内血肿清除+凹陷性颅骨骨折整复术,成功救治了一名颅脑外伤、右侧额颞骨大面积骨折的智障女童,并通过医院困难病人救助基金资助患儿,缓解其家庭贫困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压力,患儿父母心存感激,亲自送上锦旗和感谢信。
紧急开颅手术连夜抢救
7岁女孩小晴因在家中玩耍时不慎摔倒致头部疼痛、流血2小时到英德市中医院就诊。小晴年纪小,既往患先天性智力障碍、多动症等多种疾病。看诊时,小晴完全不愿配合检查,医生保持耐心耐力,第一时间为其进行清创缝合术止血消炎等对症治疗,并通过镇静剂稳定她的情绪,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右侧硬膜下(外)血肿(脑出血),右侧额颞骨大面积凹陷性粉碎性骨折。
“小孩病情十分危重,必须立刻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外三科主任李亮表示,当时情况危急,向医院汇报后,马上开启生命绿色通道,连夜为患儿实施开颅手术。但小晴的多动症等病史直接加大了手术难度,需要更多耐心和过硬的技术。“患儿的头部肿得厉害,摸着她的脑袋和小手、小脚,就想到同龄的女儿,暗下决定无论这台手术多难、需耗时多久,再苦再累也要全力做好,把女孩给救回来。”李亮回忆道。
医护团队经过长达5小时的高强度手术,清除了颅内血肿,取出大小约6cm?6cm成块骨片及骨碎片,修复粉碎性颅骨并复位,手术过程顺利,小晴成功获救,手术结束时已是凌晨6时多,随后转入ICU进行重症监护治疗。小晴的父母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连声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精心呵护尽显医者仁心
患儿命悬一线,医护人员紧急手术抢回生命,本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ICU病房外的小晴父母却陷入沉默,因为他们打算放弃后续治疗。
这个消息一时惊呆了医护人员,当得知小晴家庭十分贫困,且这对年近半百的父母竭尽所能坚持照顾小晴7年后,医护人员也纷纷表示理解和同情。“当时真的感觉像坐过山车一样,大家好不容易把小家伙抢救过来了,家长又要放弃治疗,好在有医院困难基金资助,为他们减轻了负担。”李亮主任无限感慨,“这对父母7年坚守呵护,不离不弃,确实难能可贵”。
原来,小晴是被抱养的孩子,患先天性智力障碍、重度自闭症、多动症、癫痫等多种疾病,自理能力缺失。这些年,治疗小晴的先天性疾病已掏空了其家庭全部积蓄,接下来的医疗费又是一个无法想象的重击。
李亮了解情况后,耐心与小晴父母交流,表示将用最佳方案为孩子治疗,尽量把费用降到最低,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安心治疗,并及时向医院困难病人救助基金处申请救助,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小晴父母这才松了口气。
小晴住院期间,医护人员精心呵护,哭了就哄,听话就夸,不厌其烦,想尽一切办法疏导小晴的情绪,让她接受精准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晴恢复良好,终于顺利出院。出院前,该院机关党委委员、党务办主任钟孟雄代表医院到病房看望小晴,并送上汇聚了全体医务人员爱心的困难病人救助金,鼓励他们不弃希望,放眼未来。
医院的善举再次感动了小晴父母,他们特意送上“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八字锦旗及一封满怀深情的感谢信。
新闻推荐
英德驻村扶贫干部杨远明下乡途中不幸车祸遇难他倒下时 帮扶资料散落一地
羊城晚报讯记者符畅,通讯员黄振生、包翠婷、卢想坚报道:8月27日上午,国道英德市白沙镇境内X361县道与106国道交汇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