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一步是将泡桐树砍出大致形状。
用专用的工具掏出鼓腔。
2017年5月13日,唐买社吊带着自己所创作的手鼓到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展示,吸引来两位小朋友跟着鼓声唱歌。
7月26日,两头封好鼓皮后用绳子勒紧。
唐买社吊指导徒弟使用自己设计的机器制作长鼓。
等红色油漆干透后,用颜料画上瑶族独特的花纹。百里瑶山,千年瑶寨。瑶歌声宏,长鼓劲舞。
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瑶胞聚居之处,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独特的民族风俗。他们用唱歌和舞蹈的方式,将文化记忆代代相传。鼓文化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素有“瑶不离鼓”之说。每逢节日或喜庆,瑶族人必挎长鼓而舞。长鼓既是伴奏的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唐买社吊出生在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连南油岭瑶寨,自小耳濡目染,对瑶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父亲唐买社公是已故“瑶族歌王”,几乎一生都在传唱瑶族的历史与文化,受人敬仰。身为“歌王”之子,他却选择了传承和创新瑶族长鼓的制作技艺,让瑶族文化在鼓声中流传更远。
1、“瑶族歌王”之子更爱制鼓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说的正是瑶族人自幼喜好歌舞。然而,即使与身为“歌王”的父亲朝夕相处,令唐买社吊最感兴趣的,偏不是唱歌跳舞,而是制作长鼓。
12岁那年,唐买社吊跟着父亲制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把长鼓。此后,他拜瑶族长鼓制作技艺传承人唐大打大不公和连南“鼓王”唐桥辛二公等老艺人为师,学习瑶族长鼓制作技艺。只是,在少年时期制的鼓,都是为了改善家中的困难境况。
30年后,唐买社吊坐在自己创办的工艺坊里,看着摆在眼前的各式长鼓,有鼓胚,也有成品,有传统长鼓,也有原创手鼓。他淡然地说,或许在第一次制鼓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了。
很多时候,瑶族长鼓总能勾起唐买社吊的民族情愫。在结束学业踏入社会后,他一度在珠三角地区打拼。当看到其他民族地区推出的旅游手信,他会想,为什么连南没有瑶族的特色手信呢?为此,他动手做出了长鼓、手鼓等一系列手工艺品。在外期间,父亲询问他:回来一起唱歌?
“那时候,父亲不过是想有个孩子陪伴在身边。”看到父亲年纪渐长,他在2006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不过,他并没有跟随父亲“唱歌”,而是创办工艺坊,从事瑶族长鼓、小花鼓、牛角等传统工艺制作,并开始构思传统乐器的创新。
随着连南旅游热度升温,唐买社吊制作的长鼓、手鼓等工艺品,凭借出众的观赏性与实用性逐渐打开市场。“有一批小长鼓,大约3000多个,在千年瑶寨摆卖,三个月就被游客选购一空。”这一“战绩”让唐买社吊坚定了继续制鼓的信心。
2、制鼓工序看似简单工艺却极其讲究
长鼓,瑶语叫“汪嘟”,跳长鼓舞又叫“挨汪嘟”。长鼓舞是排瑶人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舞蹈,每逢过新年、耍歌堂、盘王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瑶族男子都要跳起长鼓舞庆贺。
连南瑶族的长鼓,鼓身两端呈喇叭状,中间细、两头大,鼓腔镂空,两端鼓面多数蒙以牛皮或羊皮,鼓身通体涂漆,饰有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彩绘花纹,色调鲜明,富有民族特色。
“传统的长鼓制作并不复杂,在过去,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选料、削鼓身、掏鼓腔、打磨、上漆、绘图案、蒙鼓皮……唐买社吊表示,瑶族长鼓的制作工序看似简单,但工艺却极其讲究,耗时也长。“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成鼓的音色。”
制作长鼓,首先是选料。唐买社吊通常会选择上好的泡桐木,“树干要直,直径约15厘米、长度约90厘米是理想规格。”他说,瑶人打长鼓要跳起舞动,泡桐材质轻,制成的长鼓不仅便于携带,而且音色动听。
选好料,唐买社吊会趁着木材半干湿的状态,用斧头快速劈出长鼓的大致轮廓。若按老一辈的传统方法,则先挖内腔,再削外形。唐买社吊在早期制鼓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来,不仅难以把握鼓壁的厚薄程度,还要小心翼翼控制削鼓身的力度,“力度控制不好,会把鼓身削破。”他把工序进行调整,先削外形,再挖内腔。
掏鼓腔同样讲究力度。唐买社吊用的是细长的长柄鼓刀,刀面小,刀刃锃亮。鼓刀一抽一送间,鼓腔内木屑翻飞。“厚度要均匀,鼓壁愈薄,音色愈清亮。”遇到材质好的木料,他能刨出薄于0.5厘米的鼓壁。
长鼓雏形出来后,接着要细细打磨鼓身。唐买社吊先用砂纸把鼓身拭擦平整,上光油,再拭擦、上光油,如此反复三四层次后,直至手摸鼓身感到“直、滑、亮”,再上色漆。
有别于传统方法直接在鼓身上红漆,唐买社吊先上光漆,再上红漆,至少涂上三层,最后还得加上一层光油。不仅增加了鼓身的亮度,还能保护色漆在日后不受外来湿度的影响。
鼓身晾干透后,唐买社吊给给长鼓两端绘上图案。连绵起伏的山脉,蜿蜒前进的河流,以河为界、依山而居的瑶民,排瑶住在半山腰,过山瑶每三年迁移一个地方……在唐买社吊的画笔下,看似简单的线条交错组合。实质上,每一幅图案都在讲述瑶族的历史与文化。被记录在鼓上的,不仅有日月、龙凤等自古流传的传统寓意,还有他对瑶族文化的感受与思考。为两端鼓面蒙上薄薄的牛皮,在鼓绳装上7个调音“竹桐”,再拉紧、调音,一把瑶族长鼓终告完成。
“好的长鼓,体质较轻、鼓壁均匀、鼓皮薄透、音色清亮。”制鼓时,唐买社吊常常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事实上,以传统手工艺制作一把优质长鼓,经过各个工序的细细打磨和期间的静置晾干,有时甚至需耗时半月。
3、传承+创新瑶族文化在鼓声中流传
“瑶族长鼓,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唐买社吊精通传统技艺,但没有一味守艺。他不仅改良了制鼓的方法,还自制了削外形、掏鼓腔和打磨鼓身的简易机械。如今,制作完成一把长鼓,不仅时间缩短至3天,而且由于机械力度均匀,鼓的质量也得到提升。
唐买社吊制作的长鼓,鼓皮韧性好、颜色透亮,敲打起来声音清脆,而且耐磨。2013年开始,唐买社吊的工艺坊订单量不断增多,长鼓工艺品开始受到关注与喜爱。
“光靠一个人很难,要有制鼓的人,才会有更多了解长鼓、喜爱长鼓的人。”唐买社吊希望通过瑶族长鼓来发扬和传播瑶族文化。2014年,他在本村招收了8名学徒,传授瑶族长鼓制作技艺,并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开始研发新的乐器产品。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创新研发的新一代民间乐器———排瑶手鼓,获得外观设计国家专利,并被收藏于国家民委博物馆。
“新的排瑶手鼓既可伴奏古老的瑶歌,还能让传统鼓声融入到现代音乐中,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唐买社吊原创的排瑶手鼓借鉴了传统长鼓美观的外形,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使其具备独特的调音器,可击拍出不同的高低音效果,以及当地特有的原生态鼓韵律。目前,排瑶手鼓已开发出多个品类,有通俗版、精品版、旅游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可满足不同的客户群体需求。
令他欣慰的是,瑶族长鼓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受到政府、学校和社会团体等的关注。2013年,瑶族长鼓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唐买社吊成为清远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长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近两三年,唐买社吊受邀到连南民族幼儿园开展长鼓手工艺制作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并受到多家高校的邀请,以“民族文化手工艺”为题开展宣讲活动。唐买社吊还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深圳、秦皇岛等地区进行排瑶手鼓表演。
如何让瑶族长鼓在时代的洪流中走得更远?在清亮的鼓声中,木屑飞扬的工坊里,炫目的舞台上,唐买社吊仍然在寻找答案。无论是发扬传统长鼓的制作技艺,还是推广排瑶手鼓的创新产品,在他看来,都还只是一个开端。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许甜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李思靖
新闻推荐
连南建立镇村人大代表联络站45个,为民办实事231件 小小联络站 履职大作为
连南建立镇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使人大代表走访接待联系群众常态化。三江镇充分利用人大代表中的“文艺轻骑兵”优势,通过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