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作曲家罗慧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连州迎来了大批知识青年。回城后,许多知识青年成长为社会精英,在数十年后的今天仍心系连州发展。国家一级作曲家、退休前曾任南方歌舞团创作部主任十余年的罗慧琦就是其中一位。
1971年至1981年,从24岁至34岁,罗慧琦服务于粤北连县文艺宣传队,担任手风琴演奏、乐队指挥和作曲工作。为了完成每年200多场送艺上山下乡的任务,在人生的芳华十年,他的脚步踏遍了连县山山水水,把青春汗水和满腔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山川田野,以文艺的形式向连州人民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时光逝去,才知道当年那种平淡的人和事也会刻骨铭心……感谢连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今年已届古稀之年的罗慧琦仍热衷于助力连州文化事业发展,向过去那段芳华致敬。
南方日报记者韩玫通讯员黄宅裕
摄影梁素雅
“连州的经历磨练了我的意志”
罗慧琦是满族人,泰国出生,广州长大,父亲是音乐教育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考上了中级机械专科学校的罗慧琦,毕业后被分配到连州。“从熟悉的繁华城市到一个陌生的贫瘠地方,那种失落感与不适如同乌云般压在头顶,孤独而无奈。”罗慧琦回忆道。
幸运的是,来自音乐世家的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已具备一定专业音乐基础。来连州工作前,罗慧琦还曾拜师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一位手风琴演奏家,受其悉心点拨。到连州后,他的艺术才华得以彰显,而这“一技之长”也为他的音乐生涯带来了转机。
“当时被特招进宣传队,这是我压根没想到的事。感谢当时的领导,能顶着压力把我录用,这对我人生的影响巨大。”他说。于是,在24岁到34岁期间,罗慧琦服务于广东粤北连县文艺宣传队,担任手风琴演奏、乐队指挥和作曲工作。
十年间,为实现每年两百多场送艺上山下乡的任务,罗慧琦边学习创作,边排练,怀揣着艺术的梦想,踏遍了连县山山水水,把青春汗水和满腔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山川田野,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文艺的形式传递给了连州人民。
送戏下乡,台上是演员,台下是苦力。当年的乡村,很多不通公路,只能挑着行李、乐器和演出道具,靠双脚徒行。对罗慧琦来说,下乡演出时背着几十斤的手风琴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
不仅如此,下乡演出时常要持续一个月,团友们需随身带着自己的行李。那时,以舞台为家是他们的真实写照。“练功场、学校、舞台,这些地方我们都睡过。”罗慧琦说。在学校,几张课桌一拼,便成了供团友睡觉休息的床。在舞台上,把带来的被铺往地上一摆,幕布一拉,就是连县文工团团友的“家”。
然而,正是在连州这看似清苦的生活工作经历,对罗慧琦日后的音乐理念和工作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连州为民服务的十年一直扎根基层,对我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成长。”罗慧琦认为,创作音乐要热爱生活、热爱人民,没有这种感情就谈不上为群众创作和服务。
致力于民族音乐现代化
在连县文工团的工作中,罗慧琦仍坚持自学和实践,恢复高考后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作曲系深造。
如今,罗慧琦的头衔有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等。退休前曾任南方歌舞团有限公司创作部主任、艺术委员会委员十余年,超期服务近五年才正式退休。
早年在连州的工作经验,使罗慧琦对民族音乐积累了深厚的情感。“坚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艺术、增强民族音乐自觉和自信,是中国在世界音乐领域站得稳、立得住的坚实根基。”因此,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他一直致力于摸索一条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创作路子。
他的乐曲在配器上,擅长将借鉴而来的外来现代技法与创新过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民间曲调融为一体;在创作上,他不为别人的经验所俘虏,坚持自己创新。“要当一名真正的创作家,而不是做仿造家。”
他将黎族最原始的打击乐与流行摇滚打击乐结合起来,将少数民族最古老的吹奏乐与时尚的电子乐器结合起来,编制出像苗族舞蹈音乐《在雨中》、瑶族舞蹈音乐《秋之韵》、潮汕风情《英哥舞者》以及6集电视系列风情片《中国黎族》等一批具有新意的音乐作品。
“近年,我还在研究将客家山歌用管弦乐创新。”这位还在求变求创新的古稀老人认为,新的作品如果没有新的突破,没有新鲜感,那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正是这种积极学习借鉴的理念,使他保持不断进步与创新。
他还坚持音乐作品的创作与创新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的理念。多年以来,他长期坚持到瑶山、苗寨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学习,先后创作出如《瑶山随想》、黎族《竹竿舞》等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
“好的音乐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的评价、专家的认可、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交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作品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这是一个作曲家的职责与荣耀。”
接受国家专题片《服务》采访
流行音乐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广东兴起,站在风口上的罗慧琦也曾有过许多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固执如他,会因音乐风格不同为由拒绝大腕的邀请。
“有旅游景点老板自己写歌词,邀请我为其作曲,出价不菲,那歌词完全没有韵律,要硬写也可以,但是我过不了自己那关。”他始终坚持认为,音乐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更不能沾满铜臭气,这是他创作的底线。因此,爱惜羽毛的他多年来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体制内主导的正能量作品。
在当时流行迎合市场音乐的行业环境下,罗慧琦这种自断财路的做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谓是独树一帜。“早年有老板见我为人豪爽、朋友众多,有意出巨资让我主理酒吧揽客,被我拒绝了。我不适合做生意,心太软,会不好意思收朋友酒钱。”罗慧琦吐出一口烟,笑说道。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罗慧琦,依旧清高与骄傲,却也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糊涂与可爱,两种鲜明的个性在他身上和谐共生。糊涂的他到现在都不清楚自己每月工资的具体数目。去年,他考虑自己年事已高,才把自己名下唯一房产——位于顶楼的公司福利房卖掉,住上了租的电梯房,免去天天爬楼之苦。
但这种坚持原创、不为市场所动的职业精神获得了国家的认可。由原国家质量监督局、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服务学院联合制作的专题片《服务》中,罗慧琦作为音乐界一生无私为社会服务的典型之一接受了采访。
“社会需要我继续坚持服务,我亦初心不变一如既往,生命不息,创作不止。”至今仍孑然一身的他将音乐视为自己的伴侣,全身心地投入在为人民创作服务的事业中。
新闻推荐
清远日报讯记者周璐通讯员何小华为迎接“十三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工作奠定良好的路域环境基础,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