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水稻收割时期,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陈咏怀摄
“旱改水”项目稻田喜获丰收。陈咏怀摄
经农业专家现场称重测算,石灰铺竹田村“旱改水”项目稻谷亩产约1000斤。
陈咏怀摄
金秋九月,稻谷已进入收割季节。“丰收咯!亩产千斤!”9月24日下午,在英德市石灰铺镇竹田村的320亩水田里,黄澄澄的稻田接连成片,饱满的稻穗迎风摆动,三台水稻收割机马力全开,农民们抓住晴好天气正忙着收割水稻。
这里曾经是一片零散、低效的旱地,如今能收割亩产近千斤的水稻得益于英德启动的耕地提质、旱地改造水田项目(以下简称“旱改水”项目)。该地块通过对土地整合、土壤改良和修复农田基础设施等措施,变成了一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良田。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英德市以“保卫18亿耕地红线”为统揽,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相关要求,在英城街道办、石灰铺和桥头镇等地开展“旱改水”项目,把8709亩零散、低效的地块整合治理为连片、土壤肥沃且适合水稻生产的水田。目前,8709亩的“旱改水”项目已全部改造成优质水田。
英德市石灰铺镇现有耕地提质改造(一期)项目正是“旱改水”17个改造项目之一,分别涉及友联、新联、竹田等村,共完成改造1283亩,在2018年11月开始动工,2019年3月竣工。
英德市土地开发储备局局长曾纪才告诉记者,这片地在改造前主要种植甘蔗、番薯、花生等作物,由于缺少水源,农作物产量并不高。通过土地整合、土壤改良和修复农田基础设施等措施后,旱地变沃田。
今年9月底,1280亩的水稻相继成熟,进入收割期,收割机在田野里往来穿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迎来收成的“第一割”。经农业专家现场称重测算,该片稻谷亩产约1000斤。
“有这样的产量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曾纪才表示,其原因大概有四点:一是修复农田水利设施保障了水源;二是种植了优质的水稻品种美香占2号;三是对土壤改良到位,每亩土地都配上3-4吨有机肥;四是对水稻的管护较好,加大病虫害的防治和杂草清理力度。
曾纪才认为,“旱改水”项目与国家和英德的发展战略是不谋而合的。其按照以占定补、以补定垦的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将自然条件好,特别是集中连片、适宜规模化开垦的地块优先纳入垦造水田计划。项目不仅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等级,还增加了城市发展的空间,更是通过创新方式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改造前的土地大多种植花生、番薯等作物,有的甚至丢荒,如今改造成优质水田,土地效益大大提高。”曾纪才道。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万山河林晏伟
新闻推荐
东江纵队及粤赣湘边纵队革命后代参观烈士陵园墓,向革命烈士默哀以及行鞠躬礼。清远日报讯9月16日,东江纵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