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4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兵王裕胜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程浩摄
南方日报讯(记者/程浩通讯员/谢浩瀚)16日上午,在石角镇解放路旧公销社宿舍,今年94岁的老兵王裕胜颤颤巍巍举起受伤的右手向大家敬了一个军礼,向笔者讲述了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
王裕胜是韶关仁化人,1949年入伍的军人战士,1950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战斗中右臂受重伤成五级残疾,但他却不问功名,退伍后继续在学校深造学习,在县供销社、县商业局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今年王裕胜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荣获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我是幸存者,不想军功了,感谢党和政府把我们国家建设得这么强大,我才能够安享晚年,我觉得很幸福。”王裕胜说。
克服恶劣天气艰苦行军一个多月
王裕胜介绍,早年间他们家条件并不好,一直靠干苦力、打短工谋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他家分到了房屋、土地和牛,家人也得以团圆。
1949年,他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先后前往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参加战斗。1950年10月19日,王裕胜跟随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部队赴朝鲜作战,从丹东凤凰县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年轻的王裕胜听到战争的炮响,心情又激动又紧张,还有担忧。
“经常挨饿、挨冻,只能吃雪和野菜。”王裕胜回忆起当年的艰苦条件似乎还历历在目。尽管环境这么恶劣,王裕胜和战友们都没有去打扰朝鲜人民,每个人自己背着80斤的行军包袱,“包袱里装着30斤的高粱,还有罐头以及弹药、被子、鞋子……”王裕胜记得当时的每一件行军装备。因为天气严寒,每个人都把棉衣、棉裤绑实,即使是中途休息的时候手和腿也不能停下来,不少战友的脚趾头被冻伤化脓了都不知道,战士们自己刨开雪层挖坑烧柴取暖,日夜不间断。
为了躲避美军空袭,王裕胜和战友们必须夜晚行军,白天隐蔽。趁着隐蔽的时候他们就学习朝鲜语,以便于和朝鲜人民交流。就这样,他们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前方阵地。
遭美军战机轰炸右臂受重伤险截肢
1951年4月下旬,王裕胜所在部队来到南朝鲜并发起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至6月10日,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
王裕胜所在部队因后勤补给不到也跟随大部队转移到“三八线”打阵地战。一开始美军直接用战斗机轰炸,后来山中升起了浓厚大雾,伸手不见五指,美军停止空袭,志愿军和美军各占一个山头展开战斗。
战斗僵持了几天,王裕胜所在连队分一部分人员对美军进行夜晚袭击,另一部分人员往山里挖防空洞。但此时的美军绕路包抄到志愿军山后,企图以喊话来逼志愿军投降以尽快结束战斗,“美军一喊话我们就开打,就不回应。”战士们都抱着誓死如归的决心与美军决一死战,“副班长在运送手榴弹途中被美军战机轰炸牺牲了。”王裕胜越说情绪越激动,手不禁颤抖起来。
王裕胜介绍,他的右臂是1952年在朝鲜的阵地战中受伤的,当时他所在的阵地遭遇敌人的炮火轰炸,他的右臂和左大腿被炸伤,伤口流血不止,在阵地上躺了一天才转移到师部。在师部简单包扎后又被送到当时的志愿军医院,通过打吊针等一系列的医治止住了出血出了院。
可是当时他的手臂两条骨断裂,伤口很深且化脓,左腿的伤口有巴掌大几乎穿过大腿,医生表示如果清理后伤口没有好转就要截去右臂。幸运的是第二次手术之后,王裕胜的伤口经过7个月的疗养逐渐好了起来,“身上有几个大伤疤,当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生存下来。”王裕胜说。
“我是幸存者,不想军功了”
1953年,王裕胜伤好之后选择安置转业,回到广东进入残疾军人学校读书,1955年正式从部队出来后,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佛冈县供销合作社,致力于农业合作化、商业合作化和“三大改造”,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当时二等伤残以上的军人可以不转业,但考虑到自己才20多岁,想为人民多做点事情。”王裕胜说。
1961年,王裕胜娶妻生子定居在佛冈,数十年来,他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也未曾和人提及当时抗美援朝的经历,1989年他在原商业局正式退休。
“我也不喜欢和别人比较,我是幸存者,不想军功了,我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很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退伍军人的关心和关爱,我觉得很幸福。”王裕胜说。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程浩通讯员/朱秀萍)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根据中央依法治国办、省依法治省办统一部署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