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在基地里务工,打理兰花。11月27日上午,在佛冈县石角镇三八村众富兰花产业基地的大棚内,一盆盆绿油油的兰花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架子上,村民朱祯伦在兰花基地内忙碌着,小心翼翼地摘掉兰花部分枯萎掉的叶片。这个占地近30亩的兰花基地,下个月将有3万株兰花从佛冈走向北京的千家万户,三八村46户贫困户将收获“普惠扶贫”贷款项目的第二批分红。
墨兰种植,是三八村的特色扶贫项目。然而,由于三八村是非省定贫困村,扶贫资金非常有限。在扶贫初期,找产业、找资金、找市场成为摆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眼前亟须解决的“难题”。
当时,佛冈县政府有贴息“小额贷款”助力“三农发展”的政策,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想到能否通过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由贫困户共同组建农民合作社,集体发展扶贫产业的路子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驻村干部与佛冈农商行取得联系,双方达成了统一意见。
“当时,驻村干部带着我们和农商行的工作人员一起去找项目,从广州到英德、再到韶关,我们前后否决了养鸡和种草菇两个项目,最终选定了兰花种植这个价格稳定、销量大的产业。”三八村委会主任李扬明说,为了建立长效稳定的产业增收项目,增加贫困户稳定收入,经过多方考察和评估,最终选定了种植墨兰。
李扬明以前是个“生意人”,他知道政府政策的利好。“国家的扶贫政策那么好,小额贷款前三年的利息政府来返还,不用真的太浪费资源和政策了。”他说,“小额贷款”政策有了,扶贫产业项目也确定了,能不能做成就在于动员贫困户去申请了。
心动不如行动,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开始到贫困户家中宣传讲解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动员他们贷款发展扶贫产业。然而,在动员中他们发现这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不少贫困户存在“畏难”的情绪。
“一个人贷五万,四十六人就是两百多万,这么多钱亏了怎么办?”朱祯伦就是这些不敢贷的贫困户中的一位,在他的理解中,贷款无异于“借钱”,借的并不是一百两百,而是一个人好几万,还不上该怎么办?
面对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的“四没”,没产业、没技术、没市场已经解决了,“没钱”成为了发展扶贫产业项目面临的最大难题,小额贷款无疑是“救命稻草”。
“我把房子车子抵押进去,要是亏了,贷款我来替你们还。”为了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李扬明和贫困户签下了“军令状”,给他们上了一道“双保险”,拿出自己的部分财产向信用社进行了抵押,并确保他们每年的稳定收益。
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引导和努力下,三八村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均加入了墨兰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46户贫困户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230万元,筹集资金总额达254万元,有效解决了项目发展的资金问题。
如今47岁的朱祯伦不仅在家附近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而且贷款变成了股金,自己成为了兰花基地的股东之一,每年享受固定分红。据了解,基地头三年的利润主要分配给贫困户,2018年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已享受到第一批3000元的分红,今年每户预计收益为5000元,第三年预计每户可增收7000元。
李扬明说,贫困户享受完三年政府贴息小额贷款政策后,合作社继续贷款经营,经营收益的30%用于偿还银行贷款,40%作为扶贫基金或公益事业基金,剩余30%作为发展经营资金。
如今,墨兰基地中的10万盆兰花长势良好,在获得增收后,贫困户对兰花种植项目信心大增,现正筹建第二期共20亩兰花基地,并建设一个500平方米的兰花多功能展示大厅,进一步扩大规模,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文/图: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钟履双通讯员黄丽娜
新闻推荐
参赛者正准备将挖出来的红薯搬运到称重区。杨溢子摄南方日报讯(记者/杨溢子通讯员/罗嘉欣)挖红薯、烤红薯、抓鱼……11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