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凡
麻竹笋作为英德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不仅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且售价稳步提高,带动了当地大批农户致富,成为广东省乃至中国最大的麻竹笋种植生产基地(详见12月5日《南方日报·英德视窗》)。
小小麻竹笋,产品漂洋过海远销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践证明,传统农产品也有大市场、高产值,这给英德农业产业现代化带来有益启示——
充分发掘特色食材。民以食为天,地方特产向来颇受青睐。英德是全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丘陵、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2.5%。河流水系除北江、滃江、连江三大过境河流外,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16条。英德处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为传统农业耕作提供了根本保证,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茶叶、优质米、甘蔗生产基地,有“中国红茶之乡”“中国麻竹笋之乡”等诸多美誉。结合“一乡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定位,应着力挖掘本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在品种、品质、品牌上系统谋划,促进“三产”融合,逐步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特色化、差异化、产业化上努力走出一条具备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之路。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正如报道中提到的西牛镇,该镇利用山坡地多的优势,坚守传统种植麻竹笋经验,在扩面、拓展、多元等方面推动转型升级,形成了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镇村应统筹兼顾,突出优势,立足产业资源,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精准定位发展方向;整合土地资源,打破镇村地域限制,吸引更多农户参与;高效利用资源空间,构建立体、循环的农业种养殖模式,发挥资源的最有效保护和最大化利用。
充分阐释饮食文化。英德有许多农业“优品”,由于缺乏提炼、描述、传播,未被发现和推广,藏在深闺人未识。讲好英德饮食文化,要从地道食材开始。深度挖掘本土食材,筛选出特色明显、品质优越、市场欢迎的食材,形成全市镇村美食格局;搭建特色产品传播平台,借助线上线下路径,系统讲述从田间到餐桌的美食故事,提升美食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吸引力;促进产业融合,在原产地发展深加工、体验基地,在观光、科普等方面切入,多点统筹,多元发展,在产业融合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产业兴旺中促进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近日,英德市连江口镇政府接到群众举报,在该镇区一停车场内发现疑似非法储存销售成品油点,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确保镇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