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华联学院(以下简称“华联学院”)办学近30年,在老校长侯德富的引领下,坚持立德树人,发展创新德育,整体构建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就业平台,完成了从“借窝生蛋”到“租窝生蛋”再到“建窝生蛋”的华丽蜕变。步入而立之年的华联学院一路高歌猛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5万多名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民办教育兴办大潮中,华联学院绘就学校宏伟发展大美蓝图。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孙小鹏
专题图片 校方供图
办学历程
昔日“借窝”“租窝”
今日已有三大校区
华联学院创立于1990年,由老校长侯德富教授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民族学院(现广东技师师范学院)离退休教授共同创办,前身是广州华联实用外语科技职业学校。华联学院发展经历了“借窝生蛋”“租窝生蛋”以及“建窝生蛋”三个时期。创办初期,华联学院除了老教授这些老师外一无所有。没有雄厚的资金背景,没有投资集团,甚至缺乏办学用地和设备,学校只好向华南师范大学借地办校。这便是华联学院最初的“借窝生蛋”时期。
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教授们决定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1994年,他们筹资200万元,在广州市天河区棠东租用3万多平方米的民房和厂房建立校本部,“租窝生蛋”时期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校园。在这一时期,华联学院获得社会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1993年,该校成立毕漪汶奖学金;1994年,澳门胡顺谦先生捐赠100万元港币,极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21世纪初,民办教育迎来发展契机,华联学院棠东校园明显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几经周折后,董事会毅然决定先租后买,以东圃镇小新塘新景城花园近5万平方米房屋以及近百亩土地作为新校园。此后几年,华联学院不断扩大招生,学校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终于在天河区拥有了自己的主校园。这,就是该校的“建窝生蛋”时期。
在华联人的努力下,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校园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如今,华联学院已拥有天河校区、清远校区和日本京都校区3个校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被批准成立的首批六家民办大学之一,华联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11个系42个专业的全日制专科学院。建校29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华联学院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5万多名应用型专业人才。侯德富曾表示,华联学院的创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
华联学院由广州地区部分普通高校离退休教授联合创办,是一所典型的教授办学性质学校,教授治校也成为该校的一大特色。不少从公立学校一线退下来的教授,纷纷到华联学院就职。正是因为教育者有情怀,才让教育有了温度。华联老校长侯德富是日语和俄语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得民办教育发展与创新贡献奖。今年,侯德富还获颁广东当代民办教育突出贡献奖。
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培养怎样的学生?学校的价值追求是什么?这是校长必须清晰思考的问题。侯德富历来主张的教育观是希望学生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也成为华联学院的办学宗旨。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华联学院坚持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办学作风,华联的教师也用教育情怀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育人为先,求真求实,逐渐走出一条稳健的民办教育发展之路。
育人模式
推行智能实践教学 工学结合积极实训
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华联学院实行教学改革,推动智能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团队积极参加各种企业项目,工学结合,深入企业,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职业能力。2018年,华联学院对物联工程综合实训平台和电气智能实训室进行升级改造,增添了智能机器人实训设备,将其改造为智能控制实训室,为学院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
华联学院大部分专业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两年半校内教学和半年校外实操实习应用能力相结合。个别专业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育人,加大专业实训实习力度。例如,工商管理系与广东合富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成立“合富班”。此外,华联学院通过学校老师与企业导师双向合作的形式,实施“公开课+企业培训+跟岗实习”计划。在极具特色的实践课堂里,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和就业竞争软实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同时,为进一步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华联学院紧跟“互联网+”时代,在校内建立了3000多平方米的创业园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华联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工学结合成果喜人。从2006年起,该校连续5年被评为“广东民办高校就业竞争力十强”。2018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2.13%,其中部分专业就业率达100%,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大珠三角地区。在参加就业的毕业生中,有94.04%的毕业生受雇于企业单位。另外,2018年毕业生中,有8人选择自主创业。建立实训基地方面,部分院系把实训基地逐步转化为顶岗就业基地,也有部分院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合作关系,共同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方案。
素质教育
社团活动寓教于乐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华联学院更多的是在“育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华联学院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从1995年成立的第一个学生社团——鸥鸣文学社创立至今,华联学院已开设52个学生文化社团,分为学术技术、文娱艺术、体育竞技、实践服务四大类,涵盖哲学、传统文化、文学、外语、绘画、书法、摄影、体育、音乐、舞蹈、舞龙舞狮等领域。每个社团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参与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90%。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增强了凝聚力。
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当属华联交响乐团。2004年7月,华联交响乐团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杯管乐大赛并获得青年组金牌、指挥金杯及团体第一名;2006年7月,华联交响乐团参加广州海峡两岸演奏大会暨首届金音杯管乐邀请赛,获得大赛金奖;2007年10月,华联交响乐团在国际艺术节大赛中获得广东赛区金奖。华联交响乐团为学校赢得了众多荣誉,成为学院首推的招牌学生文化社团。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创建了管弦教育中心,良好的素质教育获得了社会的肯定。
除了日常活动,该校社团还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比赛活动。例如阳光长跑活动、荧光长跑活动、诗词大赛等,与企业合作项目竞赛,设立为师生服务的科研维修站。此外,今年该校学生社团还帮助清远分校组建了9个学生社团协会,每周坚持前往辅导分校师生进行期末汇报演出,成果显著。该校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发展,给有才华的学生特别是“奇才”“偏才”“怪才”发展个性的机会和空间,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新闻推荐
气温骤降 心力衰竭患者增多了! 医生提醒:不要忽视这些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
很多人都听说过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不少市民都以为它是单独的心脏病,实际上它并不会单独发生,通常心衰都是心脏病发展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