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潭青龙村美丽乡村整洁村建设基本完工。通讯员供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9年,清城区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到“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全过程,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基础,多部门合力推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积极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723个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完成率达93.64%;新增898个自然村申报创建2019年度美丽乡村“整洁村”,520个正在动工建设中,166个已基本完工;有750个自然村已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668个自然村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840个自然村均配备保洁员,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清除房前屋后垃圾、拆除破危房屋和废弃畜禽圈舍、雨污分流……前些日子的小降温,丝毫没有影响到飞来峡镇银地村委会银一、银二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劲头。
银地一村、二村坐落于飞来峡镇江口圩对开处一片开阔的竹林地段,竹林背后,大燕河、潖江两大支流汇集于此。每年汛期,处于潖江滞洪区核心地的银地村,在受洪水威胁的同时,还要为下游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区防洪进行泄洪。每年的洪水之困,让一部分村民选择了搬离,也有的外出打工,租房择居。曾经户数多达141户的银地一村、二村,目前仍定居在村里的仅余下十余户160多人。留下来的村民,迫切希望改善人居环境:“这里是我们的根,希望搞好环境,让更多人回来。”
2019年,清城区印发《清城区2019年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方案》,拟投入资金4.5亿元,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银地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行动原则,从村民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易见效的村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实施先行整治。2019年11月,该村的巷道硬底化、污水氧化塘建设全面铺开,不少村民自发地出工出力,希望尽自己一份力量扮靓村庄。
“以前的村道坑坑洼洼的,很多村民的稻谷没办法运输出去,只能等着被水浸。现在修了水泥路,村里的巷道也在硬底化,我们的农作物容易运输出去了,这样一来还可以增加村民收入。”银二村的村干部许沛池说。
银地村委会下辖19个村小组,2019年共有8个村小组申报美丽乡村整洁村创建,有5条村小组正如火如荼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而飞来峡全镇的389条自然村,除了圩镇范围、即将移民搬迁的自然村以及空心村、麻雀村,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的自然村共338条。目前已有319条自然村召开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动员会议,已完成人居环境整治的自然村102条,已完成“三清三拆”的自然村181条,其余村小组已全部动工。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
李秋桂是源潭镇美丽乡村建设监督员,一天中午,他照例来到鸭子虾村建设现场查看工程建设情况,并与青龙村委会工作人员沟通协调进展中的问题。这是李秋桂当天上午巡查的第4条村。正在建设的广场由石结塘村和鸭子虾村共同建设、共同使用,两个自然村的其他建设项目都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
在青龙蛤下村,美丽乡村整洁村建设也已基本完工,村民正在忙着清理垃圾和平整沟边的土地。此前,蛤下村前是一口荒废的鱼塘,到处都是蛇虫鼠蚁,村道要么坑坑洼洼,要么堆满垃圾。而现在,村前的荒废鱼塘变成了一个小广场,巷道硬底化,周边种上了绿树,并增添了休闲石凳、文体娱乐设施和农村污水处理池。对于这些变化,村民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村庄洁净了,居民生活才会更舒心。清城区在全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基础上,突出开展“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专项行动。其中,从2019年申报美丽乡村创建的村小组中,选取14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建设乡村公厕;对完成农村无害化公厕改造的农户,按每户3000元的补助标准进行奖补,着力改造农村户厕,逐步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目前,清城区纳入改厕范围户数为93149户,累计改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户数88227户,完成率94.7%。
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同时,清城区指导创建村根据村庄区位条件、人口聚居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靠近城镇且满足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农村区域,优先纳入城镇市政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对常住人口集中、密集的村庄,建议采用一体式污水处理设备;对居住人口少或无人居住的村庄建议采用氧化塘等分散式、低成本的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处理。截至目前,全区共有750个自然村已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668个自然村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昔日的农村面貌已经成为历史。在清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街)转运、区处理”的模式。目前建成龙塘、石角、源潭和飞来峡四个镇级压缩中转站并投入使用,全区共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2276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实现全覆盖;1840个自然村均配备保洁员,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此外,全区共有1692个自然村完成集中供水,完成率91.96%;共有1248个自然村完成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
盘活闲置资产发展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青龙蛤下村的变化,是清城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缩影。如今,这样的村庄,比比皆是。
干净整洁的村道,整齐划一的民居,极具文艺特色的墙绘,村口近三米高的“清远鸡”和“乌鬃鹅”,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栩栩如生。2019年11月1-10日,大水坑村作为2019年清远鸡美食节分会场,铜盘蒸鸡、大帽山炒螺、禾秆焖鹅,泉水汤、锅边糍、臭屁醋等各种乡村特色美食吸引了八方来客。
大水坑村是东城街新桥村委会下辖的自然村。去年8月,依托区位和生态优势,新桥村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对大水坑进行旅游开发,建成特色民宿8家,客房70多间,还有游客服务中心、乡村美食店一条街,民宿外墙画有清远特色美食和田园风光墙绘。焕然一新的大水坑村,清远鸡美食旅游文化节期间晚晚民宿爆满,收入可观。
与大水坑村相隔三四公里之外的朝阳村,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整村拆旧建新工作。2019年5月,村民自筹资金把原来15间瓦房全部拆除,并在原址重建新房子。工程由新桥村委统一规划设计建设,计划发展民宿和乡村旅游业。村民卢伯自己和2个儿子都把房屋拆了,目前在附城租房住,每天回来村里监督新屋建设进展,看到统一布局的房子雏形初现,心里美滋滋的:“拆旧建新,村容村貌也变漂亮了,而且建好后不仅能自住,还可以开民宿,日子有奔头!”
村子美了,村民富了。2019年以来,清城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促进产业特色化发展。其中,按照“一镇一主产业”“一村一品”的模式,推进飞来峡镇石颈村冬瓜和石角镇石岐村蔬菜种植两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选取源潭镇新马村、石角镇黄布村、龙塘镇集美云曼、东城街白庙社区等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区,通过拆旧建新、盘活闲置资产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推进东城-飞来峡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建设,建设九州驿站(清城区大罗山主驿)、聚美乡村、春华生态园等13个旅游项目,建成了天子山、铺背村、静山湖、春华生态园、山外小寨、西坑村等7家民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宿市场。
采写: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沈艳莉特约记者李丽珍通讯员罗欢
新闻推荐
■大观街(小街道,大观点)近日,清城区源潭镇新田社区蕉坑村村民向党报热线报料,近半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偷运固废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