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湘家住清新区龙颈镇石崇村,多年前,老公喜欢吃猪肉,但是受限于经济能力,刘桂湘都是买相对便宜的肥肉。而如今,满桌子的瘦肉,老公却不喜欢吃了,因为,天天吃,腻了。
“老公变得不喜欢吃猪肉了!”刘桂湘摊开双手。今年52岁的她,是一名家庭主妇。
猪肉“称霸”中国人的餐桌,这是不争的事实。2019年,猪肉价格成为消费者的一个关注点。刘桂湘却说,猪肉在自家餐桌上可有可无。
上世纪60年代,刘桂湘出生在湖南衡阳。改革开放初期,她随着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南下广州。打工的时候,刘桂湘结识了一个清远小伙,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大女儿出生后,夫妻两人回到老家清新县(今清新区)龙颈镇石崇村。
刘桂湘和老公都是勤奋的人,他们在龙颈镇找各种各样的活儿干:到工地上拌水泥,在菜园里采摘,在木材厂加工木头。靠着耕田和打散工,两夫妇供大女儿由小学上到了大学,小女儿现在正在龙颈镇读小学。
“打散工收入不稳定。”刘桂湘说,有时候一个月可以做到30天,有时候只能做十多天。出工不稳定,收入时多时少。那时候,刘桂湘月入时而2000多块,时而不到1000块钱。
经济收入决定着生活质量。
在石崇村,当地村民过节的方式是杀一只鹅。刘桂湘回忆,十多年前,一只十斤重的鹅,杀了之后,第二天就被吃干净了。
比鹅肉“高级”的是猪肉,当年,刘桂湘的老公很喜欢吃猪肉。当时的龙颈镇的农贸市场上,肥猪肉3块一斤,瘦肉10块钱一斤,五花肉5块钱一斤。受限于家庭经济能力,家里大多时候买肥肉吃。刘桂湘说,吃瘦肉对于这个家庭是一种奢侈。而如今,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让这种奢侈成为一种记忆。
近年来,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广东良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落户于清新区龙颈镇。公司对内注重与当地农民的联动发展,以自有经营基地为基础,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并带动临近多村与农户共赢发展,积极配合政府做好乡村振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工作。公司先后与龙颈镇镇政府,浸潭镇自花塱经济联合社、沧边经济合作社、建辉经济合作社等签订了扶贫合作协议,通过“产业共建”“临近就业”等多元方式,共带动337户农村家庭联动发展,使每户农户每年比之前増收2500元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户就业和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刘桂湘被广东良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聘为正式员工,这就意味着,相比之前,她有了稳定的收入,月入3000多块。“这些年的收入都是一直在增加的。”刘桂湘说,做工这么多年来,她经历了从一天40块到80块,如今到了100多块。
经济收入的变化,也会促进生活水平的提升。
“前几天,我们家杀了一只鹅,好久都没有吃完。”刘桂湘说,由于每餐饭都可以吃到肉,家人对肉已经不再那么稀罕。
老公从清远市区打完工,回到家里。刘桂湘做了一桌子的菜,有猪肉、鹅肉、鸡肉、鱼肉。
饭毕,刘桂湘发现,桌子上剩下了很多菜,其中就有老公一向喜爱的猪肉,况且,盘子里都是瘦肉。
“你不是很喜欢吃猪肉吗,怎么没有多吃几块?”刘桂湘收拾碗筷。
“天天吃肉,腻了。”老公回答。这时候,刘桂湘发现,老公已经不喜欢吃猪肉了。
采写: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喜闯
新闻推荐
古人云:“名园易得,古树难求。”近日,一名79岁的读者朱东波自称在老家清新区三坑镇白米埔村有棵龙眼树,是祖上太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