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村在全镇范围内率先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让乡村“美丽”成常态。走进龙颈镇共和大坑村,平整的道路延伸开来、昔日的危旧建筑也被一幢幢粉饰一新的小洋楼所取代……近年来,大坑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在全镇范围内率先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让乡村“美丽”成常态。
“你看,我们村比过去大变样了,屋前屋后的"三大堆"也没有了,每天还安排专人打扫卫生。”在村干部龙炳新看来,美丽乡村不仅要携手共建,还要共同维护、治理,巩固和持续扩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乡村变美的后半篇文章大坑村民饮下“头啖汤”
大坑村是龙颈镇共和村委会下的一个自然村,存有800余平方米的危旧房,村内巷道大多没有硬底化,缺乏娱乐场所,村民多以种植水稻为生。2018年前后,建设美丽乡村的春风刮向龙颈大地,看着周边村、兄弟村“旧貌换新颜”,大坑村村民也投去羡慕的目光。
2018年年初,龙颈镇计划下发这一年度的美丽乡村指标,大坑村第一个报名。“但当年出现一个新变化。”龙炳新回忆,为保证美丽乡村建成并通过验收后,村庄不至于因为缺乏管护而迅速破败,龙颈镇政府倡议,想要获得建设指标,村小组需自筹3万元作为长效管护专项资金。
“需投入更多的钱,如何跟村民解释呢?”正当龙炳新犯难之际,村民的反映让他出乎意料。在村民大会上告知这一新增条件后,村民们建设热情非常高,纷纷表示支持。“把自己的村子建设好是集体的事,我们一定支持”,大坑村村民认为,自筹资金加上政府奖能夯实建设基础,在确保通过验收的同时,可进一步对村子进行升级。
“专项管护资金还可用来聘请贫困户对村庄进行保洁,修缮,日常维护等,实现从共建到共治和共享。”在龙炳新看来,乡村变美只是第一步,长效保持才是更为重要的“后半篇文章”,长效管护机制在帮助村民脱贫的同时,也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得以保持。
龙炳新透露,截至目前,从全村资金使用情况看,这3万元可确保大坑村3年的管护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让乡村“美丽”成常态。
长效管护机制在全镇铺开巩固扩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持续美丽”的大坑村不仅给村民增添了信心,也带来了商机。
得益于村容村貌的改观,且拥有一套长效的管护机制,清远尚品德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中大坑村,并达成产业发展计划,租用大坑等村共3000亩以上的土地种植茶叶。“持续美丽的背后是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按照这个思路,大坑村在龙颈镇政府的引导下,不断升级村容村貌,整合土地,盘活产业,力争成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龙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仅仅依赖外来资金"输血",还需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实现自身"造血"。只有让村民成为建设自己家园的主体,让他们参与,使他们最大程度获益,他们才会在建设和后续管护中更加上心出力。”
目前,龙颈镇已有250条自然村完成管护资金自筹工作,自筹资金达900多万元。据悉,龙颈镇通过发动宣传,引导村委会利用村集体经济、乡贤捐资、土地流转出租等多种形式进行长效管护资金的筹集推行自筹长效管护资金的机制。
同时,龙颈镇还建立健全长效资金管护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制定出台《关于规范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和创建美丽乡村长效管护资金使用的工作方案》,完善后续维护机制资金使用管理操作规程,明确管护资金筹集、使用、公示、监管等内容,确保申报创建时就有方案引导保障长效管护,并大力宣传村规民约和美丽乡村长效管护系列政策,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引导村民参与美丽乡村管护工作,凝聚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强大合力,实现美丽乡村长效管护,巩固和持续扩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采写/摄影: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樊乾特约记者周骐通讯员白雪陈文谦
新闻推荐
清远设立“政府质量奖”,每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表彰单位不超过3家,每家获奖单位分别给予50万奖励,不搞终身制,不够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