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记者邓瑞璇、荆淮侨)“请大家少出门,也勿访亲拜友,戴口罩,讲卫生……”今年过年期间,一个无人机上挂着小喇叭,用壮语播报着注意疫情防控的提示,在广东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的三才村上空飞来飞去。
想出这一招的,是三才村的村民韦书贵,他是清远575位乡村新闻官之一。
疫情发生以来,在清远的乡村中,有许多乡村新闻官主动担起宣传劝导、排查防控、清洁卫生的职责,成为倡导移风易俗和传递文化信息的“小喇叭”。
春节期间,瑶族有举办红白事的习俗,往往形成人群聚集。新闻官利用在村里人事熟悉、在群众中有威望等优势,在疫情期间,耐心劝导村民红事延办,白事简办。
“有些村民不太理解,觉得小题大做,我们就先劝服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再让他们和我们一同劝说村民。”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横坑村乡村新闻官唐莹敏说。据统计,春节以来,连南全县共劝导了40多起红事延办、90多起白事简办。
三排镇连水村的乡村新闻官盘爱丽,则策划拍摄了佩戴口罩、科学防护的短视频,发到村民群里和短视频平台,对村民进行防疫知识的宣传科普,颇受村民欢迎。
在疫情之外,乡村新闻官们也是乡村文化、国家政策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花生成熟的时节,唐莹敏身着瑶族服饰,通过短视频平台,为村里的农产品红衣花生举办了一场瑶族婚礼播报。“连南瑶族婚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人把自己精心栽培的农作物推向市场,我们就像嫁女儿一样高兴。”唐莹敏说,一次农事播报既推广了瑶族的文化,又推销了本地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村里很快就卖出了3000多斤花生,价格也比以往翻了一倍多。
平日里,韦书贵经常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小喇叭、拍摄短视频、深入田间地头等方式,向村民传达惠农政策和“三农”知识。“直接讲政策很多人听不下去,我就用本地的话解释给他们听。”
2018年,清远市创设“乡村新闻官”制度。目前,清远一共聘任了575位乡村新闻官,他们有的是村里的干部,有的是颇具威信的乡贤,有的则是热心村中事务的年轻人。他们利用新媒体平台并深入田间地头,用本土的语言生动地传达国家政策,讲好乡村的故事,展现乡村风貌,播报农事信息,传思想、传文明、传文化,助农民致富。
新闻推荐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清远农民的“口袋”也逐渐鼓了起来,日益增多的机动车给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