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慕名前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办学旧址参观。(连州市政府供图)
村中古老的巷道。
师生们当年上学的古老建筑仍保存完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通讯员蹇登亮图/通讯员李秀丽(除署名外)
“民族抗战的烈火,炼出了我们这支青年军。走遍了险阻,历尽了艰辛,却淬砺了奋斗精神。我们要探索真理之光,我们要广布文化食粮,哪怕魔高十丈,恶战千场。同学们,挺起胸膛,放大眼孔,这是我们的校风,这是我们的大勇!”
4月24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金融系16级学生李秀丽伫立于连州市东陂镇西塘村沧桑古朴的砺儒书社里,久久凝视着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这首校歌。
在那一段段慷慨激昂的旋律背后,浮现的是在那个炮火纷飞、物质奇缺的艰苦时代,有一群岭南先师率领着无数粤港澳学子在这个古老的小村庄,用书本、笔墨铸就了广东学人不为战火易素心、矢志打造学术丰碑的铮铮风骨。
成效:南粤古驿道5年保护利用成果斐然
记者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了解到,2016年,广东启动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连续5年由省政府高位推动,精心组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19年,省市有关部门在西京古道沿线发掘出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办学旧址;在连州茶盐古道沿线,发掘出以省立文理学院为代表的办学旧址。后来,又陆续在云浮、梅州发掘出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教忠中学等办学旧址。至此,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框架基本明确,涉及粤北地区清远、韶关、云浮、梅州4市。
其中,清远连州将以省立文理学院为代表进行打造。省立文理学院在连州期间的办学旧址,目前找到5所建筑,分别是东陂镇西塘村陈氏宗祠、五福公祠、东茂祖厅;东陂镇塘联村的黄氏宗祠、嘉逸福庐。5所建筑结构保存相对完好。
连州市副市长唐荣伟告诉记者:“我们一方面和省规划设计院开展还原规划,对原来的教导处、院长室、教师住处等场景复原,包括建立一处省文理学院在连州的纪念柱、建设一个纪念小广场等供人们缅怀、瞻仰。另一方面收集素材,制作一部当年文理学院在连州宣传进步思想、宣传抗日救国情景的专题片。”
他表示,“当年文理学院所在地是东陂镇,东陂镇是连州市主要重镇,是广东省新农村示范片区,又是国家5A级景区地下河的所在地。我们将完善东陂人文旅游小镇规划,把恢复文理学院旧址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来打造。”
考证:易守难攻连州成抗战“避风港”
为什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会选择连州作为自己的办学场所?从地图中记者发现,这里地势险要,形成西、北、东三面诸多山地拱卫之势,易守难攻,在抗战期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次,这里长期是联系湖南和广东的商贸中转站,物产丰饶,商贸繁荣,能为大量涌入的师生提供基本的生活与学习物资保障。
据考证,当时的连县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为数不多的“避风港”。抗战期间,广东先后有70个县市沦陷(70%陆域面积),连县是28个没有沦陷的县城之一。
当时的广东省政府曾先后在1938年11月、1939年冬天、1941年秋天、1942年7月-8月和1944年6月迁入连州。
省立文理学院、省立仲元中学、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省立粤秀中学、国立中山大学分教处……众多广东省大中学校在此背景下纷纷迁往连州办学。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前身为省立勷勤大学,成立于1933年夏。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九载十迁,两次迁移至连州。
1939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附中从韶关乳源搬迁到连县东陂(现连州市东陂镇西塘村)办学,师生分散居住于村民家中。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及其附中在这里度过了最为辉煌的两年。
据史料记载,“学院本部设在东陂圩对岸西南3里之西塘及江夏乡,除租用观音阁、祝山祠、陈氏宗祠等7处外,后加搭课室及男生宿舍棚厂各4座,又生物实验室1座。”
1942年,学院搬至韶关曲江。曲江失守后,于1945年重来东陂旧校舍。1942年附中因学院离开,独立成为粤秀中学坚守于此,在1945年迁至惠州,诞生了惠州师范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惠州学院的前身。1951年,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并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设立华南师范学院。
由此可见,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作为广东多所中高等院校的前身,为广东教育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故事:隆隆炮声中徒步两百华里大转移
抗战时期,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共经历了十次转移。1939年,由广西融水县迁往韶关乳源侯公渡后,又迁往连县东陂。
当时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文史系学习,伴随学校在战乱中迁徙的北京市退休教师黎品在回忆中为现在的人们还原了那段悲壮的徒步行军历程:
“1939年12月或1940年1月,日军沿北江东西两岸清远、佛冈大举进犯,逼近曲江,政府下令机关学校立即撤离,文理学院也在其列,这对于学院的学生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乳源往南、往北都是山区无大路可通,只有东西一条从曲江到连县的公路经过这里,并且每天只发一次的长途汽车,学院决定迁往连县东陂。如果让学生自行前往,其难度和风险是非常可怕的。”
“患难之中见真情,学院领导决定组织学生集体步行前往,沿途的后勤工作由学院全包起来。当天夜里在大饭厅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决定打破年级科系和性别界线,自由组合成八个人一小组,作为沿途行军和生活的单位,并选出正副组长。小组之上再分若干队,会上选出两位同学任正副总指挥。”
“从乳源到连县的直线距离约200华里,但公路沿途几乎全是山路,上山下山都要走"之"字路。”“全部行程约七八天,总算没有辜负学院对学生的极端负责和支援,也没辜负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全部学生平安到达了目的地,没有一个人掉队或伤残。同学们经过这次行军还大大增进了友谊。”
群星闪耀
郭大力边任教边翻译马克思著作
教育学家、历史学家王越,教育哲学家张栗原,文学教育家吴三立、许杰,历史学家陈守实,地理学家盛叙功,物理学家黄友谋,化学家王赞卿、王鹤清,心理学家阮镜清……小小的连县一时名家云集,他们犹如星辰,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那个让许多人感到黑暗无助的时代。
《资本论》的翻译者之一郭大力1940年秋来院,他在连县期间一边任教一边翻译《剩余价值学说史》。1933-1941年间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的林砺儒将“全人格教育”思想深度融入教学,主张学术自由,全面发展。本文初那首慷慨激昂的校歌,便是林砺儒所写,他鼓励师生挺起胸膛、放大眼睛,去探索真理之光、广布文化食粮。
保护与开发
展示南粤家国情怀让港澳同胞“寻根”
目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正携手华南师范大学、清远及连州市委市政府等单位,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挖掘史料,进一步保护、修缮、开发利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旧址。
省自然资源厅表示,将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力求建设成为展示华南师范类教育初心的基地——发掘老一辈“贤师”对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为广东现代师范类教育找到“初心”。
同时,力求成为展示南粤儿女家国情怀的见证地——展现南粤儿女家国情怀,让港澳同胞找到同源文化的根基。
此外,力求成为传统村落文化展示示范地——为已经都市化的广东,保留一处承载历史记忆的港湾。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研学旅行与休闲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俊教授告诉记者,2019年11月,华南师范大学已组织档案馆、校友会及相关专家赴连州调研,并提供了馆藏资料,用于帮助设计单位完善研学基地和省立文理学院纪念柱的设计方案。
去年年底,华南师大部署开展了省立文理学院在世老校友寻访工作,专程到北京各地对现年龄分别为101岁、99岁、98岁、91岁的4位老校友进行了录音访谈。同时,学校由陈文海副校长牵头,组建了由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档案馆等多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工作团队,推荐了多名专家作为省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专家库成员,将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研究、建设、活化和推广等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
新闻推荐
4月1日,连州召开2020年三防工作会议。(清远日报记者周璐摄)清远日报讯(记者/周璐通讯员/蒙家评吕志刚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