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炳光在鱼咀村凤鸣书吧里工作,工作之余还能看看书。
彭周满在自家鸡栏里养了100多只鸡,平日里精心养殖,希望卖个好价钱。
年过半百、不善言谈的农村阿伯,到当地旅游景区当起了保安,还把儿子送进大学;小学文化、腿脚不便的传统手艺人,在村里的书吧当起图书管理员,一边工作一边徜徉书海;身残志坚、奉养老母的中年汉子,养鸡、种笋、做保洁员,身兼多职,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得益于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地,这些贫困群众的生活在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月19日,清远市“决战决胜·小康百村行”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英德市浛洸镇白米庄村、鱼咀村以及西牛镇花田村,倾听当地贫困户讲述他们的脱贫故事。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邓文燕
通讯员彭玉洁
家门口实现就业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你好,请停车测量一下体温。”在浛洸镇徐家庄生态旅游度假区大门口,保安郑纪先正为准备进入景区的游客测量体温。测温完成后,他还嘱咐游客记得佩戴口罩、安全游玩。
今年54岁的郑纪先,是白米庄村糖寮村小组人,因左腿在年幼时曾落下毛病,多年来需经常到医院治疗拿药。“因为腿的问题,没有办法找到稳定工作,只能靠在村附近和镇上打散工维持生计。”郑纪先说,由于妻子早逝,家庭重担全部落在了他身上,家里还有一儿一女需要抚养。工作不稳定,收入没保障,郑纪先一家的生活曾经非常拮据,有时候连温饱都成问题。
帮扶的曙光在2017年照进了郑纪先家。彼时,广东徐其修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响应英德市“百企扶百村”精准扶贫行动,选择白米庄村作为帮扶对象之一。同年6月,郑纪先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并在扶贫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顺利就读。
2018年,郑纪先作为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被吸纳到徐其修旅游公司,成为景区的一名保安,每个月工资为2500元。“现在工资还升了200元,一天上班8个小时,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开电动车10多分钟就到家了。”说起现在的工作,郑纪先笑得很开心,“儿子上了大学,我工作也稳定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事实上,除了保安的收入,郑纪先每年还有一笔产业分红(扶贫资金入股徐其修旅游公司),年收入至少比以前增加三倍以上。
“郑纪先是白米庄村84户贫困户成功脱贫的代表。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到2019年底,村里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1万元以上。”白米庄村党总支书记杨嘉勇说。
成为书吧管理员
“生活充满了希望”
几公里外,同样隶属于浛洸镇的鱼咀村,也因为精准扶贫政策的入户,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温炳光就是其中一员。
上午11时许,笔者在鱼咀村凤鸣书吧里见到了温炳光。彼时,他正在整理书架上的书籍,认真把书整齐摆放好,并用鸡毛掸子扫去灰尘。看见书吧里有客人进来,温炳光友好热情地招呼客人随便翻看。
放在两年前,温炳光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会干“跟书籍打交道”的工作。今年52岁的温炳光,是土生土长的鱼咀村人,年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腿脚不便,多年来生活困苦,连媳妇都未能娶上。
温炳光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过去以帮村民理发为营生。“以前就是填饱肚子,后来村里的人都外出打工,剪头发的人更是越来越少,一个月可能就几百块收入吧。”回忆起以前的苦日子,温炳光感慨不已。
2018年,鱼咀村迎来“蝶变”。碧桂园和广物控股决定在此发展乡村文旅项目,助力实现脱贫攻坚。村里建起了极具当地特色的民宿,还配套了咖啡吧、书吧、会议中心、酒吧等,千年古村重新焕发生机,古香古色还文艺范十足,俨然成为了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
温炳光的好日子也随之而来。“每个月有3000元工资,每天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看自己喜欢的书,而且回家只有几步路。”温炳光笑着说,2018年11月,他成为凤鸣书吧图书管理员,每天负责书吧打扫、书籍整理、办理租书手续等工作。
温炳光不好意思地告诉笔者,接下来,他计划找个老伴,希望和她一起在村里“悠闲”到老,“要是在以前,这些都是不敢想的事,现在不同了,我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数据显示,2019年,鱼咀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2万元。目前,鱼咀村已整村退出贫困村行列。
身残志坚干起脱贫“事业”
“继续通过双手努力致富”
出了鱼咀村,沿着一路风景秀丽的县道,驱车十几分钟,就抵达西牛镇花田村。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村民大多以种植果蔬为生。
“驻村工作队进驻以后,根据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一户一策,以更好帮助他们实现脱贫。”清远市委宣传部驻花田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周建华介绍道,目前该村贫困户60户185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周建华说,以花园村小组贫困户彭周满为例,原来扶贫工作队曾安排他在当地的一个农业公司务工,后来他主动提出想种笋创业,扶贫工作队又帮他申请政府贴息小额贷款,为他解决了资金问题。
彭周满今年46岁,小时候因意外摔伤腰,行动有所不便,但多年来身残志坚,且是当地出了名的孝子,精心照顾着88岁老母亲的起居饮食。“我曾经种过砂糖橘,但是亏了很多钱,后来就以打散工为主。”彭周满说,以前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直到5年前,生活才有所改善。
2015年冬,得益于危房改造政策的资金,再加上向亲戚朋友借的钱,彭周满带着母亲入住了村里新建的公寓式楼房。2016年,清远市委宣传部成为花田村帮扶单位,彭周满也因此成为扶贫工作队的关注对象。
近几年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彭周满积极干起了自己的脱贫“事业”。在彭周满家门口的鸡栏里,一只只大小不同的鸡正在悠闲吃着饲料,旁边还放着一个大喇叭在播放欢快的音乐。
“鸡苗有一部分是扶贫工作队发的,还有一些是我自己买的,能多干点多干点嘛。”彭周满说,为了增加收入,他还在自家山林里种了20亩麻竹笋,最快今年6月份就会有第一批收成。此外,今年5月,彭周满被聘请为村中的保洁员,每个月有1410元的收入。
如今,彭周满的脱贫愿望已经实现,但他仍干劲十足,“我会继续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致富,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新闻推荐
邓启惠正为患者进行咽拭子采集。邓文燕摄南方日报讯(记者/邓文燕通讯员/范金兰)今年“五四”青年节,共青团中央、团省委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