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1岁的T细胞淋巴瘤/淋巴瘤白血病患者陈阿姨(化名)因白细胞瘀滞症、气促7天入住清远市人民医院血液病科。随后,陈阿姨病情进一步加重,神志不清转入ICU抢救。因其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量是正常值的105倍,实属罕见,与患者家属多次沟通后,该院血液病科团队决定“搏一搏”。
经过前后共6次的白细胞单采分离术处理并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后,陈阿姨白细胞计数最终接近正常值,目前,神志恢复清醒,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对答,在家人的陪伴下已办理了出院手续。
命悬一线
白细胞高于正常值105倍
“正常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是3.69~9.16×10"9+L,一般高于100×10"9+L就被定义为白细胞淤滞症,而陈阿姨的白细胞计数,最高时达962×10"9+L,是正常值的105倍,我们也从来没接触过白细胞计数这么高的患者,可以说破了清远纪录。”清远市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主治医师薛祥俊介绍,白细胞淤滞症最常见于白血病,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过多的白细胞淤积在血液循环的血管中,由于白细胞具有比较强的粘附性,容易在相对较小的血管,造成淤滞和梗阻的情况。白细胞淤滞可导致大脑缺血缺氧,临床上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昏迷、精神行为异常、抽搐;而心脏一旦缺血缺氧则容易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促,甚至猝死。
近日,陈阿姨病情突变,精神变得异常,并且出现乱语、躁动不安、心功能衰竭的情况,她被转入ICU三区。其间,陈阿姨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血液病科一直与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保持联系,积极想办法治疗陈阿姨。随后,陈阿姨气促好转,转回血液病科继续治疗。
薛祥俊介绍,虽说临床上经常采用白细胞单采分离术来治疗白细胞淤滞症,清除血液中的坏细胞,但陈阿姨的情况特殊,白细胞淤滞太严重了,这是一个破清远纪录的数值,而且她神志不清,本身的病情又十分危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去生命。单单依靠口服化疗药物也无法解决目前的高白细胞淤滞状态,而这么高的白细胞数值,不适合进行静脉化疗,那样容易引发严重的肿瘤溶解综合征反应,同样危及生命。
对于平时属于比较低风险的白细胞单采分离治疗,因陈阿姨本身有多种严重基础疾病,在她身上进行白细胞单采分离术的治疗过程中,随时可能有病情变化。当时血液病科面对这种情况,多次进行紧急会诊,最后,血液病科主任李玉权、主治医师薛祥俊、主治医师周文广及其团队决定“搏一搏”,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对患者进行白细胞单采分离治疗,看看能否解除目前的白细胞淤滞状态,改善患者大脑的缺血缺氧状态,并为患者后期的化疗创造条件。
脱离危险
前后6次白细胞单采分离术
决定放手一搏的背后,是患者家属给予该团队的底气。薛祥俊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十分重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后,患者家属对其病情还是比较理解的,对于治疗也比较积极,表示只要有一线希望也不放弃,并给予了我们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我们才敢放手一搏。”
在医护团队第一次给陈阿姨做白细胞单采分离术时,医护团队都高度集中注意力,护士全程专注地操作仪器,将陈阿姨身体里的血液通过管道送入机器,由机器自动将血液里的白细胞采集出来,剩下的其他血液成分再重新输入人体。医生一直密切观察着陈阿姨的生命体征变化,全程进行心电监测,以防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幸运的是,第一次白细胞单采分离术治疗最终顺利结束。
“效果挺明显的,之前患者神志不清,认不出人,只能发出"啊啊啊"的声音。做完第一次白细胞单采分离术后,她能简单对话,也认得出家人了。整个采集过程比较顺利,患者并无不适。”第一次治疗的顺利开展,给了薛祥俊等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很大的信心。该团队决定,继续通过白细胞单采分离术将陈阿姨的白细胞降下来,解除危机后再进行进一步治疗。
经过连续6次的白细胞单采分离术治疗并联合化疗等综合处理后,目前陈阿姨已完全清醒,能在家人的搀扶下下地步行,能够准确对答与沟通,白细胞数量也降至接近正常水平,病情终于得到控制。薛祥俊回忆说:“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当时我们确实顶着很大压力给陈阿姨做白细胞单采分离术,感谢家属的信任,医患携手、共渡难关。”
彭可明刘秋宜
新闻推荐
狼疮患者也能当妈妈 清远市人民医院专家表示,全过程需专业医生随访指导
怀孕生子,对于大部分成年女性而言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对于狼疮患者来说,“我能要孩子吗”却是她们绕不过的困惑。即使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