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清远实现了口罩零产能到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突破。
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
6月的一个午后,一艘载有190万只口罩的驳船,缓缓驶离清远港。这是广东金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东金发科技”)新近发出的两批货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海上航行,它们将运抵国外。
广东金发科技是口罩出口“大军”中的一员。疫情期间,清远市实现了口罩零产能到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突破,一批口罩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然而,随着国内市场需求回落,产能过剩成为悬在口罩厂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此情形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尝试“内销转出口”。但这趟出口之路并不容易,除了不断提高的出口门槛,企业还面临认证市场变数大、销售渠道狭窄等难题。
清远市多家口罩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唯有苦练内功做大做强产品,方能在红海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在政企合力下,清远防疫物资产业正向集聚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整合转型已在路上。
转销海外
迎难而上跨过出口门槛
折叠、压合、裁剪,一片片口罩从机器里飞快“吐”出。清远市清城区,广东金发科技生产车间内,全自动生产线正有序运作。从3月下旬开始投产,到日产能超2000万只,数以亿计的口罩从这里流向全球。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稳定、口罩产能持续扩张,国内早已实现“口罩自由”。而在海外,口罩仍是“硬通货”,出口成为众多口罩生产企业的选择。一组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1日至5月16日,全国共验放出口防疫物资价值1344亿元,其中包括509亿只口罩,前5个月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则增长25.5%。
出口资质和认证是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入场券”,4月以来,这一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先后强化医用口罩和非医用口罩出口质量监管,并对非医用口罩和部分医疗物资出口实施商务部白名单管理。白名单,即商务部确认的取得国外标准认证或注册的医疗物资及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清单,是国外客户采购中国防疫物资的权威指引。
面对重重门槛,企业并未退却。以化妆品生产为主业的广东科盈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东科盈科技”)利用原有十万级洁净厂房以及对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了解,顺利跨界转产口罩,并积极申请海外标准认证。“我们在2月底便开始着手申请欧盟CE认证、美国FDA认证。”广东萨力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萨力奇”)厂长柳凡则透露,进入白名单后企业海外订单增加明显,“有了很大优势”。
同时,相关机构、部门积极为企业保驾护航。清远海关设立绿色专窗,为企业提供口罩出口通关政策解读、业务咨询和节假日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前期遇到的口罩出口标准认定等问题,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达产。
清远市商务局牵头成立市防疫物资出口工作专班,安排专人负责白名单申报工作,指导企业合规开展国外标准认证及注册,并把防疫物资出口业内专家请进直播间,“手把手”教企业通关。清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规范防疫用品认证市场,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规避风险。
搭建渠道
多管齐下开拓海外市场
“我收集了200多个微信号,其中40%左右是外商。”6月12日,刚刚参加完广州国际防疫物资展会,广东科盈科技厂长张穗生梳理起这趟行程的收获。
除国外采购商外,他还结识了一批口罩产业上下游企业,国内经销商以及消毒产品、手套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并将根据此次展会的订单消化情况,来安排未来的参展计划。
事实上,参展是企业寻找出路的一种方式。像广东科盈科技一样,很多“半路出家”的口罩生产企业由于缺乏外贸专才和行业积淀,往往面临着销售渠道狭窄的难题,主要依靠贸易公司或中间商牵线搭桥,向国外客户销售口罩。不少企业在取得出口资质和认证后,很快却又陷入和贸易公司的周旋。
“在和贸易公司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被迫调整了价格。”张穗生说,由于依赖中间商,很多时候企业不得不面临利润的挤压。以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为例,成本包括材料、厂房设备折旧、人工以及包装成本等,大约在1.1元—1.4元之间。而随着产能直线上升,市场需求回落,某些电商平台上单只售价甚至降至0.5元以下。“现在市场能接受的价格越来越低,但我们用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材料,几毛钱的没法做。”张穗生说。
从电子产品转产口罩的立宝(清远)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祐展则透露,口罩资源对接信息繁杂不明,订单需求有真有假,“很多中间商自己并不专业,和客户沟通时存在大量误区,导致工厂和客户之间产生隔阂,很多订单不翼而飞”。
尽管挑战不断,企业并没有气馁,而是力争在狭缝中拓宽销售渠道、精准对接客源。
除了参加展会,跨境电商是广东科盈科技走向国际市场的另一条通道。目前,该公司正紧锣密鼓地将口罩产品上架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成效还有待观察,但至少这样海外客户可以直接搜索到我们”。据了解,不少口罩企业以B2B(企业对企业商业模式)为主,而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则可能接触到一些传统医疗厂商、经销商也无法触及的终端客户。
为提升海外市场知名度,萨力奇则在品牌营销上发力,接下来还计划组建一支自己的外贸团队,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谋划长远
政企合力探索整合转型
“近期来看,海外市场仍是大方向。”张穗生表示,疫情过后,口罩使用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康安全意识的加强,使口罩有望成为家中常备品,“尽管不是快速增长,但对整个产业链有长期需求”。
如今,一度位于风口的口罩持续降温,但口罩产业链正日渐完备、蓄势待发。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被写进2020年清远市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该市补齐公共卫生短板的决心。5月底,广东省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产业园揭牌,标志着清远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上再迈新步。
广东省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产业园项目由国开行广东省分行、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清远市政府共建,以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为承接载体,与广州开发区内企业合作,利用现有标准厂房等快速导入公共卫生应急产业相关企业,探索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生产、储备、物流、进出口等全产业链发展。目前,一批来自广州开发区的企业已经入驻。
萨力奇是参与该项目的清远口罩生产企业之一,柳凡对产业园的建设感到振奋,他认为这将有效整合本地资源,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口罩生产基地,“不仅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也有助于提升广东和全国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作为一名跨界转产的“大玩家”,广东金发科技同样认可产业集群的探索。在该公司董事长袁志敏看来,政府应加强对公共卫生物资生产企业的引导与规范,立足优势区位建设若干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产业集群,提高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将口罩打造为中国又一优势产业。
政府强化行业引导的同时,企业也在积极抱团发展。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清远市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正紧锣密鼓地筹建联盟,通过企业间互帮互助,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拓展营销渠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新闻推荐
3家单位入选省博士工作站新设站清远遴选推荐名单 集聚优秀拔尖人才 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南方日报讯(记者/邓文燕)近日,记者从英德市人社局获悉,英德广东致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金正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