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翔在义诊现场接受咨询。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强直性脊柱炎,但其实它并不罕见。在我国,每1000个成年人中就可能有3个人罹患强直性脊柱炎(以下简称“强直”),而且还“重男轻女”,年轻男性发病速度和病情往往比女性更快更重。
健康人体脊柱呈“S”型自然弯曲,而“强直”患者脊柱关节由于炎症发生融合,如果不及时治疗,脊柱“S”型弯曲会消失。清远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彭翔介绍,因为是免疫系统性疾病,“强直”暂时无法根治或治愈,但可以通过系统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和改善,避免疾病进展到最后发生骨融合、“强直”和不同程度的残疾。
早期一般没有临床症状
今年3月,16岁的饶小明(化名)不曾想到,一个他以为的“关节炎”差点要了他的命。
故事要从去年说起。饶小明是清新区太平镇人,最近这1年多,他反复出现腰背痛和两侧臀部疼痛,活动的时候疼痛稍微还能忍受,但静下来休息时或者晚上睡觉时痛得厉害,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起初,小明和家人以为是关节炎或着凉引起的疼痛,便没有重视。结果,症状不但没有消失,还逐渐加重,而且胃口越来越差,人逐渐消瘦、苍白,疼到连洗澡、刷牙、做饭等日常生活也不能自理。
饶小明家人带着小明辗转求医却未能找到病因。抱着一丝希望,他们前往清远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彭翔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饶小明时的情景。身高一米七的男孩子体重却只有79斤,骨瘦如柴,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上厕所吃饭都要父母照顾,说起话来气若游丝,可以想象这一年多以来,他已经饱受疾病折磨。
住院后,医院给饶小明做了系列检查,发现HLA-B27阳性。通过骶髂关节磁共振可以看到,饶小明的双侧骶髂关节面已经出现了虫蚀样改变,血红蛋白只有57g/L,属于重度贫血,考虑为强直性脊柱炎。确定病因后,饶小明进行了生物制剂治疗,疼痛很快就得到控制并出院。一个月后回医院继续接受治疗时,饶小明面貌焕然一新。腰背痛和双侧臀部疼痛消失了,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体重也增加了十斤。回忆起这一年多的疼痛折磨,饶小明和家人都心有余悸:没想到一个“关节炎”差点就要了命,以后一定要及时接受正规治疗。
生活中,像饶小明这样,由于不了解“强直”而病情加重的患者其实并不少见。彭翔介绍,她接诊的患者中,有不少是患病多年的老病人,确诊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身体的关节已经畸形。“"强直"一般发病比较隐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由于病情较轻,病人大多不能早期发现,致使病情延误,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彭翔介绍,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关节为主的全身性、慢性、自身免疫性脊柱关节病,亦可侵犯外周关节及其他器官。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感染、内分泌等因素相关,其中遗传因素为主,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基因密切相关。我国每1000个成年人中就可能有3个人罹患“强直”,多发于青年男性,男女比例2:1—3:1,高峰发病年龄为20-30岁。
青年男性病人,在早期可表现出轻度的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长期或间断低热、厌食、轻度贫血等。由于对疾病的知晓度不高,一些经验不足的非专业医生往往也很容易漏诊。
若治疗不当5年内致残率高达70%以上
以强直性脊柱炎为原型的脊柱关节炎,是一类自身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脊柱、骶髂关节及周关节,可并伴发不同程度的眼、肺、肠道、心血管病变等关节外病变,致畸、致残率高,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严重威胁着全球逾千万家庭。我国现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数百万人,每年新增病例数十万计,疾病防控形势严峻。其中,广东省约有50万患者。
“强直”的病人多有关节病变,且绝大多数首先侵犯骶髂关节,随后慢慢往上发展直至颈椎。健康的人体脊柱呈“S”型自然弯曲,随着病情发展,“强直”患者的脊柱关节由于炎症发生融合,而致各脊柱段及关节活动受限和畸形,最终“S”型弯曲会完全消失。到了疾病的晚期,患者的整个脊柱和下肢变成僵硬的弓形,向前屈曲,脊柱呈“C型”后凸,不能平卧。更严重的患者会导致胸腹腔容量缩小,造成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
彭翔曾接诊过一名老年“强直”患者,老人年少时患病,受当时医疗水平限制,得病前期无法得到系统治疗,20岁左右髋关节就开始病变,要么只能站着,要么只能躺着,从此再也无法坐下,连上厕所都成了奢望,终身遭受折磨。
“太多的惨痛病例告诉我们,"强直"如果不治疗或治疗不当,致残率是高得让人恐惧的。”彭翔说。
据统计,“强直”的3年内致残率为45.5%,5年内致残率达70%以上,病程大于十五六年的患者大部分丧失劳动力。严重者可能导致弯腰驼背、脖子强制性歪斜、脊背僵硬不能弯腰等骨骼关节畸形。严重者不能行走或站立,甚至胸廓受累导致呼吸困难。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常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因其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该病有“不死的癌症”之称。
然而,强直性脊柱炎的误诊率较高。一般来说,早期患者会在一种姿势保持长久时才有明显症状,稍微活动身体后,症状较快好转,因此常被误诊为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其他骨科疾病。
手术是“强直”患者最后治疗手段
“虽然"强直"至今尚不能根治,但如果在出现不可修复的关节损害前就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稳定控制。”彭翔介绍,“强直”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在风湿免疫科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范治疗。
目前“强直”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这三大类。
药物治疗是“强直”治疗的核心。包括非甾体抗炎药、传统慢作用药物和生物制剂等。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各有优缺点,具体治疗方案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经济能力等因素,与患者协商共同制定。
生物制剂是目前业界公认的治疗“强直”的“先进武器”,针对性抑制某些“作乱”的炎症因子,按照靶点不同分成“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和“白介素-17A抑制剂”。16岁的饶小明正是用了生物制剂才得以迅速控制病情。得益于医保制度的完善,目前,治疗“强直”的生物制剂大部分都进入了医保目录,原来昂贵的药物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强直”患者受惠。
物理治疗作为“强直”治疗的辅助方法,可以减轻一些患者的疼痛不适,但对于病程进展没有改善作用。
手术是晚期“强直”患者最后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合并有股骨头坏死、脊柱融合、关节强直等情况,可以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并非"强直"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如果可以早期发现病情,并进行规范治疗,大部分"强直"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彭翔说。
“强直”患者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抑郁、焦虑、紧张和恐惧都可加重病情,积极乐观的情绪增强机体免疫力,应当以客观的心态接受患病这一事实,树立长期与疾病抗争的信心。患者应坚持长期正规治疗,定期到医院复查评估,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遵医嘱,不能随便停药、换药或增减药物用量。戒烟戒酒,在工作、休息和睡眠中保持正确姿势,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可以改善躯体功能。
■链接
“强直”各个时期的症状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症状是腰骶部疼痛,伴有腰背僵硬。这种僵硬在早晨很明显,活动后可以缓解。还有膝盖,脚踝,脚跟和坐骨神经痛。腰痛和脊柱僵硬是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炎)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在发病初期腰痛发生缓慢,隐隐作痛,分不清疼痛部位,有时累及臀部。疼痛也可能非常严重,集中在骶髂关节附近,辐射到髂骨、股骨大转子和股骨后部。起初,疼痛是双侧或单侧的,但几个月后变为双侧,出现下腰椎僵硬。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期症状:随着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背或腰骶部疼痛,早晨腰椎僵硬,腰骶部向上疼痛加重,脊柱活动受限僵硬;疲劳、乏力、气短、面色苍白,消瘦,骨盆正位片显示骶髂关节骨缘不清,特别是一侧髂骨,关节两侧有斑点状硬化骨形成。患有大关节炎症,近半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会有一些周围关节炎的现象,主要是髋关节。通常双侧,起病慢,屈曲挛缩和强直出现快。为了保持直立姿势,膝盖经常有代偿性屈曲。肩关节是第二偏好部位。偶有膝关节疾病。其他关节很少见。
强直性脊柱炎的晚期症状:腰骶部疼痛症状加重,脊柱疼痛严重,关节疼痛持续,乏力、消瘦,肌肉萎缩或部分消失,器官功能减退,背部和脊柱运动功能消失。骨盆正位片显示骶髂关节硬化融合,脊髓韧带骨化,脊柱间增生桥接,严重畸形弯曲。此时,治疗非常困难,即使治,也会留下后遗症。因此,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准确治疗是最重要的。如果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痛苦往往伴随着后半辈子,病痛致残是对患者及其亲属最残酷的折磨。
新闻推荐
5月11日下午,中共清新区纪委七届五次全会召开。会议提出,今年要大力推进基层正风反腐,突出重点领域的监督执纪力度,为夺取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