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基础与核心,对于中国人文精神的考察,不仅包括对于历史上由中国人所创造的文化精神“是什么”的本质把握,还内在地蕴含对于中国文化精神“应当如何”的价值追寻和实践规约。《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作者庞朴以“忧乐圆融”来概括中国的人文精神,是独到而精当的。他认为忧患意识是对于人自身仁心与善性的自觉与持守,乐感文化则主要是深嵌于中国人心中的集体无意识,是基于忧患意识之上的道德信念,是中国人敬畏天地与道德所沉淀的达观的精神纯形式。
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
“忧乐圆融”一词,是庞朴自己创造的,是他从哲学的意义上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归纳总结。所谓“忧”,即忧患意识;所谓“乐”,庞朴指达观的生命态度;所谓“圆”,指包容天下的智慧;所谓“融”,即融会贯通的认知。庞朴认为,忧乐这两种精神,有时分别统领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如西汉的雄浑与魏晋的清远;有时又分别代表着不同人士的神韵情采,如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飘逸。甚至同一个人如陶渊明,在一个时期里会意气风发,受“忧”的精神鼓舞,“猛志固常在”;而到另一个时期里又超然物外,本“乐”的精神为怀,“悠然见南山”。以上种种忧乐杂陈的状况,不能归结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具完整的性格,相反它们恰好表明了中国文化同时兼备这两种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忧乐圆融”把道德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取向,常怀“天下之忧”而追求“天下之乐”,这两种精神理想地结合,便构成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个人文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异,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但在近代以前,变化是不大的。时至今日,它正迎接着新的挑战。这个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统,铸就了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并终于汇成了源远流长、雄峙东方的忧乐圆融的中国人文精神。
深切感受到作者用忧乐圆融来归纳中国的人文精神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这本选集,选取了庞朴先生19篇论文,大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著。以内容约略分为三辑,第一辑为三生万物:中国文化的密码,这组文章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庞朴先生一分为三的哲学观点。在一分为二、非此即彼哲学观一统天下的时代,提出一分为三,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庞朴先生的哲学创见,更是过人的学术勇气,做人的胆识和风骨。
第二辑为天人合一:中国人的生命智慧。这组文章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隐藏着的一些奥秘,突出表现了庞朴学术研究的不同寻常。《火历钩沉──一个遗失已久的古历之发现》是天文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庞朴将埋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的上古火历重新发掘出来,在学术界可谓石破天惊;《思孟五行考》利用出土文献,证实了早已失传的思孟五行为“仁义礼智圣”之说。
第三辑为继往开来:中华文明的传统。这组文章中的《传统与现代化》《文化是什么》《继承“五四”超越“五四”》等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反思,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0年寒春,新冠疫情突袭神州大地,这是历史对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又一次考验。大灾面前,中华民族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该冲锋的冲锋向前,该居家的居家守望,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成功地遏制住灾魔。因为疫情,我再次将《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认真拜读,深切感受到庞朴用忧乐圆融来归纳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我们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过程而言,中华民族在大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克服困难的智慧,从每个个体,到整个民族,又一次证明了忧乐圆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又引以为傲的资本。
(冯建国)
新闻推荐
点击广东现代化交通,让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比如,“广清南延线开工建设,清远融入广州30分钟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