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凤贤(前右一)与施联朱(后左一)、黄淑娉(前左二)及畬族干部雷关贤(前左一)等人到浙江省进行畬民识别调查。
本科毕业前夕,陈凤贤(二排右四)与系主任杨庆堃教授及班级同学合照于怀士堂前。
《东莞学人文丛·陈凤贤集》。
《求索集——陈凤贤人类学民族学文集》。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最早一批民族学、人类学者,陈凤贤始终追求人生真谛,求索真理、真知,将学术研究当作终生奋斗的目标。在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工作五十余载,她辛勤学习理论,注重实地考察,足迹踏遍祖国大地,曾深入7个省、30多个县的黎、畲、瑶、苗、京、壮、侗、僚、彝等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
以潘光旦、费孝通等一代德才兼备的学者为榜样,陈凤贤勤奋好学、踏实做事,对新中国的民族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知素非才思敏捷,天马行空,一挥即就。笔耕艰辛,呕心沥血,方能成文。”陈凤贤常年奔走于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历史,并潜心著文,留下一批宝贵的学术成果。
文:万佩珊图:资料图片
学海回眸
深入民族地区潜心学术研究
陈凤贤出生于1927年,东莞虎门人。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条件,陈凤贤自幼在广州读书,1939年考入迁址至澳门的协和中学。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校舍因陋就简,生活条件艰苦,寄宿生仅有三两个番薯和一小碗难以下咽的硬玉米粒充饥。陈凤贤提到,物质生活是清苦的,但精神生活是充实的,在如此条件下学生依旧孜孜不倦地学习。
协和中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校风严谨朴素,严格要求学业。“我个人在以后数十年岁月中的为人行事,一些是非观、价值观及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许多都是深受协和的影响,得自中学时代师长的教导。某些学习方法,我也沿用至今。”这段经历为陈凤贤往后的学术研究打下重要基础。
中学毕业后,陈凤贤考入广州岭南大学历史系,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转到了社会系。1949年,陈凤贤在罗致平教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广州禁忌的研究》。她并不止步于本科阶段的学习,考进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民族学专业继续深造。
1951年,还是研究生的陈凤贤被学校派去参加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组织的少数民族中南地区中央访问团。总团长是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副团长兼第一分团广西分团团长是费孝通。陈凤贤在广西分团联络组(调查组),跟随费孝通开展工作。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燕京大学民族学系及清华大学社会系大部分师生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陈凤贤被分配到由费孝通主持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中南研究室,开启在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工作的生涯,直至1989年退休。中央民族学院的民族研究中心云集一批全国一流的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专家学者,如吴文藻、潘光旦、杨成志、费孝通等,人才荟萃。陈凤贤有幸得学者们教导,“受他们启发,获益良多”。
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展过两次对少数民族的大规模调查,一次是民族识别调查,另一次是社会历史调查。费孝通是民族识别工作主持人之一。1953年,他在研究部中南研究室主持畲民的识别研究,派出施联朱、黄淑娉和陈凤贤到闽、浙两省调查畲民。1955年,又派出杨成志、黄淑娉和陈凤贤参加广东畲民识别调查组。
先后参与云南识别研究组、担任历史系民族学研究班班主任、到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排进行实习调查、参加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中央民族学院五十余载,陈凤贤多次到闽、浙、粤、湘、桂、滇、海南七个省区的黎、畲、瑶、苗、京、壮、侗、僚、彝等民族地区进行田野科学调查,且着重研究黎族、岭南古越人及原始社会等,其中对南越著名的俚人领袖冼夫人的研究见解独到。
深入走访民族地区之余,陈凤贤潜心著文,参加《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词目的撰写。合著的《黎族简史》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原始社会史》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同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撰写的《略论种族和种族主义》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山路崎岖难行,考察过程异常艰辛。陈凤贤曾与同行学者每天步行五六十公里翻越山岭,过河时遇到很大的吸血水蚂蟥;亦曾在进村途中受困,两天滴水粒米未进。在岛上工作时,陈凤贤感染恶性疟疾,每天高烧后全身发冷,甚至出现尿血,经数年治疗才得以痊愈。
“生活、工作虽苦,但少数民族群众热烈欢迎我们。他们淳朴的热情和期望、温暖的鼓舞,坚定了我们继续从事民族工作的信心,使我对少数民族的感情与日俱增。我认识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多元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这辈子能够从事民族工作很有意义,无怨无悔,不枉此生。”陈凤贤和同事克服险阻进行田野工作和实地考察,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亲眼看、亲身感受某一群体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特色。她的学术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前人有所进展以及具独立见解,获众多学者肯定。
出书逸话
心系家乡文史事业
不顾年迈坚持改稿
2011年,《求索集——陈凤贤人类学民族学文集》由“民族学社会学教材与研究丛书编委会”组织出版。此编委会成立于2000年,目的是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为基础,系统地编辑出版民族学专业的教材和以实证性研究为主的专著、调查报告和论文,希望为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建设和中国民族学在国际学术界中较高地位的确立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东莞学人文丛项目已开展至第三年,东莞市政协文化文史与民族宗教委员会(后称文史委员会)成员不断挖掘、收集东莞籍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的论文,编辑出版《东莞学人文丛》,旨在展现东莞学者风貌,延续东莞学人总结、整理前辈学者成就的优良传统。了解到《求索集》后,为在民族学、人类学领域有突出贡献且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东莞籍学者陈凤贤出书,成为文史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共同愿望。
文史委员会工作人员通过时任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会长的张劳联系到陈凤贤。当时陈凤贤已年过八旬,身体状况不佳,于是婉拒了文史委员会的出书请求。虽然出书一事未果,但工作人员一直与陈凤贤保持良好联系。
陈凤贤自幼在广东长大,讲得一口流利的粤语,即便在北京生活多年,也未曾遗忘乡音。数次电话通话中,陈凤贤与文史委员会工作人员用粤语讲起生活往事,说起家乡东莞虎门的变化,总是一片欢声笑语。家乡情谊串联起双方的话题和情感,热情、健谈的陈凤贤让工作人员倍感亲切。
恰逢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卷》,收录了一批岭南大学的毕业论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民国时期的毕业论文均由中山大学图书馆保存,其中存有陈凤贤的本科毕业论文《广州禁忌的研究》。
得知此消息,文史委员会工作人员赶往中山大学查看论文,并将复印件寄给远在北京的陈凤贤。数十年后再次看到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陈凤贤十分感动,过往记忆不断涌现。她毅然支持家乡文史事业,同意文史委员会出版文集。
“陈教授是一名认真严谨的学者,她认为自己当年的毕业论文写得较为浅显,有多处需要修改。”工作人员提到,为保证论文质量,陈凤贤不顾年迈之躯,克服重重困难,用一个月时间,逐字逐句查看、修改文稿。她还亲自整理了数篇未收录在文集中的论文,以供文史委员会工作人员挑选、编辑。
2015年,《东莞学人文丛·陈凤贤集》出版,收录“人类学与民族学”“民族史”“广州禁忌的研究”和“缅怀师友”四个部分内容,与《求索集》共同组成陈凤贤的学术图景。因陈凤贤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文史委员会工作人员到北京出差时,亲自将文集与稿费送到她家中。“《陈凤贤集》的出版不仅彰显东莞学者风貌,更是陈教授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对家乡的重视。”工作人员提及,前辈学者的关怀和支持成为他们继续完成东莞学人文丛项目的重要动力。
学人风采
海南岛上的黎族
文:陈凤贤
黎族人口约68万,主要聚居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崖县等县。自治州首府在通什镇。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与汉族长期接触,许多黎族群众兼通汉语。
黎族过去使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海南岛,像一颗灿烂的明珠,闪烁在波涛浩瀚的南海上。勤劳勇敢的黎族,从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宝岛上。黎族的先民,在史书上称为“骆越”。早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由祖国大陆两广地区和其他地方陆续迁到海南岛,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
黎族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大部分地区已有地主经济,但在五指山一带的保亭、乐东、琼中三县交界的毗连地区,还保留着一种原始社会家庭公社残余的“合亩制”。“合亩”,是由数户至十余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的,带有父系家族公社残余形式的共耕组织。“合亩”内个人所有或数人共有的土地、耕牛,一般都由“合亩”统一使用,不计报酬。他们以“合亩”为单位进行集体劳动,简单协作,收获基本上按户平均分配。这些地区生产力很低,还保留着牛踩田、手捻稻、牛脱粒等生产方式。
黎族人民善种“山栏”旱稻,“黎米”以粒白味香闻名于世,黎族棉织工艺源远流长。远在战国时期,黎族的祖先就已能够利用木棉织成有纹彩的贡品“织贝”。黎幕、黎单、黎筒在宋代已驰名国内。
黎族的生活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合亩”地区的黎族住在特有的“船形屋”上,屋状似船篷,成半圆筒形延垂到地,以适应热带暴风雨及台风的侵袭。有的黎族村寨还有一种称为“布隆闺”的房屋,青年男女劳动之余,喜欢三五成群聚在其中,吹口弦和鼻箫,欢娱对歌。黎族妇女喜欢穿筒裙,筒裙上织有色彩绚丽的鸟兽花草人物等几何图案。
旧社会黎区是有名的“瘴疠之区”,天花、霍乱、疟疾蔓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怀黎族人民。1952年成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和政府帮助黎族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经济、文教、卫生事业,使黎区逐步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政策和各项经济政策在黎区深人贯彻,黎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聚居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的黎族,在历史上就以高超的棉纺技术著称。早在战国时代,黎族祖先已懂得利用木棉花织成有纹彩的贡“织贝”。公元前一世纪汉武帝末年,琼崖产的广幅布成为封建统治者喜爱的征调物品。
棉纺技术是勤劳的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黎族利用木棉纺织历史悠久,独具匠心。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的特色。他们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但白沙黎族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其精工堪与苏州“双面绣”媲美。染色多利用一些野生和家种植物作染料。东方、昌江的黎族还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绞缬染”,先在经纱线上用细线扎成各种花纹,染色后拆开细线,显露出白色花纱,再织进彩色纬线,形成精致的图案花纹。
织物的纹饰,充分表现了黎族织工的丰富想象力。他们运用简单的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花纹,把图案化了的人物、动植物表现出来,构思巧妙,丰富多彩。常用的图案花纹有青蛙、蛇、马、鹿、斑鸠、孔雀、竹、白藤、稻花、水、云、星等四十多种,其中通什一带的黎族多用动物纹;五指山一带多用人物纹,象征人丁兴旺繁衍;琼中一带多用甘工鸟纹,意为幸福的化身。在色彩配合方面,运用明暗间色处理法,以形成色彩强烈对照的效果。各地的黎锦风格多样,有的古朴大方,有的华贵富丽,有的和谐典雅。保亭南部及陵水西北地区的黎族织造的“满地锦”,为黎族织花的上乘。其织物多以金黄色为主调,缀以粉蓝、紫红、石绿,色泽灿若闪烁繁星,宛如宝石镶嵌,满地蔟锦,使人叹为观止。清代程秉钊曾用“黎锦光辉艳若云”的诗句加以赞美。
学人评价
赠诗
《寄陈凤贤教授》
陈祖辉
催人岁月逝如川,春雨秋霜又十年。
犹记栉风随考古,难忘垂教释陈篇。
无缘立雪程门下,
有幸聆经孔席前。
何日北轮南发轫,
再瞻风范听真诠。
卢诚:1980年,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员陈凤贤在《民族研究》上发表了《试论六世纪越族杰出的政治领袖冼夫人》,吹响了20世纪80年代宣传和研究冼夫人的号角。
王克旺、周立芳:解放后,我国著名的民族学者陈凤贤等同志深入畲区进行了长期艰苦的社会调查,获得了大量一手历史资料,其中所汇编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为研究畲族古代社会经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新闻推荐
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26倍 沙子岗:贫困村庄变美丽 村民更有精气神
沙子岗村现在的村貌比以前美观了很多。图为沙子岗村石子坝村小组。整洁美观的小广场上,小孩子在里面嬉戏玩闹;门前树荫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