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门楼孤立,象征着村门。(潘伟摄)
水井边立尊石像,民间叫“井神”。(潘伟摄)
陈氏宗祠精美的木雕。(潘伟摄)
井水村鸟瞰。(陈文英摄于2010年)英德西部,峰峦叠嶂,或峭岩如壁,或翠峰若滴,呈线状分布,丛列成林,蜿蜒而去,人称“英西峰林走廊”。村舍农家,散布于峡谷幽云之间。
峰林间兜兜转转,不觉车至黄花镇井水村。村前,一座老门楼孤立,象征村门。村名“井水”,想必有口好井。果然,村里水井,清凉涌流,冬温夏冽,四季不盈不竭,因井而得村名。
圆井口边,砌八石条,有“八仙过海”之说。井边立尊石像,民间叫“井神”,供村民拜祭。旧时乡村,有“五祀”习俗,即祭祀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和土地神。
水井前方的陈氏宗祠,背靠后山,古木苍郁。宗祠一侧,有几座青砖大屋。宗祠又称祖堂,两进,正门石刻对联,联曰:“鸟革翚飞井水地灵开巨族,宗功祖德颖川世远著名家”,顺邑举人罗熊光拜题。井水村,皆陈姓。开基祖陈志才,字文用,是粤北陈氏先祖阳满公十世孙。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阳满公随父辈,从福建入粤抚猺。如此算来,井水村开基于明末,至少有四百余年历史。
上五级麻石梯阶,进入祠堂,但见右墙上,钉有长木板。趋前,木板上写满毛笔字,哦,是一百多个名字。村干部说,这是各户家长的名字,是祖堂每天的轮值次序,周而复始。近年,村民多外出打工,轮值中断,传统节日或“做事”,或逢初一、十五,村民才进祖堂。
千人山村,村舍成行,皆盒状“洋楼”。村干部的手机,存有村民陈文英10年前拍的照片:井水围村,泥砖瓦屋成行,村后有座高大建筑,三层青砖炮楼。炮楼与祠堂,是井水村最气派的建筑。
同行的摄影师说,泥砖瓦屋拆了太可惜。村民则说,穷人家才住泥砖瓦屋。新村一侧,见尚存数幢老泥屋,野藤攀墙。
村名井水,村民食用,并不仅靠井水。一条清溪,蜿蜒绕村而过,润泽一方良田、数眼鱼塘、几片湿地,溪畔碧草茜茜。村边翠峰岩洞,有清泉流出,常年不绝,冬暖夏凉,若夏日坐岩前,凉风习习,如入空调之室。村干部说,以前村民无冰箱,逢年节或宴宾客,家有剩肉菜,皆提竹篮吊于岩前,隔夜不馊。
新闻推荐
打造“叶屋模式” 带领村民致富奔康叶时通入选12月中国好人候选名单
叶时通在叶屋村小组办公楼的阳台上,背后就是土地集中置换后建起的鱼塘。(资料图)扫码为叶时通点赞近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