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很多人都有过“上火”的表现,如眼睛红肿、口腔溃疡、牙痛、咽喉痛等。一出现上述症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喝凉茶。一连几天凉茶下肚,有的人症状会明显减轻。但也有部分人,一开始喝凉茶症状可以减轻甚至消失,但上火症状总是反复发作,喝凉茶也越来越没用,甚至感觉越喝越“上火”。直到后面,吃点凉的受不了,吃点热气的更“上火”,怎么调理也不行,这是怎么回事?
清远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黄子亮解释,虽然同样有“上火”的症状,但凉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其中体质虚寒者就不受用,长期服用反而会加剧症状,所以“上火”也要“对症下药”。
虚寒体质者要让火“归位”而非“灭火”
黄子亮介绍,从中医理论看,“上火”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是以“口干口苦、眼睛红肿、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流鼻血、大便干结”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状态,以上症状不一定同时全部出现,多以某个或多个症状同时出现。
广东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相对其他地区较容易出现火热、湿热的症状,而凉茶大多具有清热解毒、降火、祛湿的作用,对于缓解湿热、上火症状,确实有着明显效果。
黄子亮说,中医理论将“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实火(实热)多由于自然界“火热之邪”的侵袭所致,进食辛辣过多、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失调亦可引起实火内盛。虚火(虚热)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阴血虚损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
“凉茶治疗的主要是实火、湿热实证,而由虚寒体质引起的"上火",多数是虚火、假火,这种情况不适合喝凉茶。这其实是阴阳失调表现出的上火症状,中医理论认为,体质虚寒者元阳不足,下焦虚寒,相火容易外泄以及土不伏火,也会出现上火的症状,但其实它是虚火、假火。此时,如果通过喝凉茶败火,就是"灭火"的过程,会进一步加剧虚寒,伤害体质,更容易上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火回到原来的位置,调整阴阳失调的状态。”黄子亮表示。而很多人常说自己是“上热、下寒”,吃点凉的不行,吃点热的又容易上火,其实就属于这种情况。
“同理,有的人总感觉自己口干、口苦、口渴,就会自己煲凉茶、煲清火汤,但症状越来越厉害,其实是用错了方法。”黄子亮表示,不了解自己的体质,随便喝清热败火的茶汤,可能会伤及元阳,让身体越来越差。
预防“上火”在于调理体质
“不少人爱吃冰冻食物、饮料,喜欢吹冷空调,滥用抗生素以及受工作压力、不良情绪、夜生活过多等不良因素影响,元阳不足很常见。”黄子亮表示,“上火”这件事,不仅跟饮食习惯、作息习惯有关系,还跟体质密切相关。因此,预防“上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关键在于对症调理体质。
黄子亮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初步判断。虚寒体质的人,容易出现怕风怕冷、手脚冰凉、脸色黄白、易疲倦,大便稀烂,口淡、胃口差,舌淡胖有齿印、苔白,脉象沉弱、沉细。吃凉的东西容易肠胃不适、肚子疼、拉稀。女性兼有痛经、月经量少,色淡等,中老年人易见夜尿多、耳鸣,膝盖、腰背怕冷、酸痛等。
体质偏燥热的人,尽量少吃煎炸、辛辣刺激、大热大补的食物。虚寒体质者在饮食上,则尽量避免吃一些寒凉、冰冻或煎炸、辛辣的东西,可适当食用一些健运脾胃、补气化湿的食材,如莲子、淮山、芡实、薏米、茯苓、党参、五指毛桃等,脾胃健旺,土伏火功能加强,则上火症状自然减少。不可乱用清热解毒药、消炎药。要合理安排作息,避免熬夜;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元气,改善体质。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受到刺激而上火。
若症状明显复杂,难以自我调理缓解者,黄子亮建议,及时到专业的中医门诊及有经验的中医医生就诊,进行体质辨识,对症下药,调节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采写:记者钱敏敏通讯员彭可明
新闻推荐
《抗疫英雄赞》歌谱。扫码看《抗疫英雄赞》清远日报讯(记者/朱文华通讯员/罗绮莹)日前,广东省文明办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