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代权老师相识已有十多年了。最初,我是在《清远日报》上认识李老师的,因为经常看到他的文章刊登在报纸上,看得多了,名字就记住了,并且知道他是清远市第一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李老师为人爽朗、热情,不摆架子,给我留下了十分儒雅的印象。
一个人的儒雅从何而来?而今品读了李老师的古风诗歌《家有书香》之后,我找到了答案。
家有书香
陋室辟书房,
万卷泛芬芳。
书馨润心苗,
理义养天良。
晨读二三首,夜阅四五章。窗景四时新,源水滋养长。阳台观岸影,文思涌心房。行路皆诗意,世代传书香。在这首自述书香情怀的作品中,诗人将阅读的情理衔接作为内在结构,把阅读书香生发扩展出的意象群串联起来,营造意境,言志抒怀。诗歌从家有书香起笔,引发读书的意义,接着顺势书写阅读的美好状态,最后收束升华,诗脉如行云流水,流露出家有书香的闲适舒畅。
诗人在起笔之处把自己的家称为“陋室”,实在是一种谦虚的说法。闭上眼睛想一想,家有“万卷”书,满室书香扑鼻而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是多么壮观的书房!由此我联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李老师的家很好地诠释了“陋室不陋”,“惟吾德馨”这八个字的内涵。这引发了我对李老师读书之多的敬佩。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老师诗中那“万卷泛芬芳”的惬意,让我明白了李老师之所以创作丰富,是因为读了大量的书籍。李老师是颇有成就的作家,同时还是教育教学硕果累累的特级教师。李老师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经常把心得写下来。2010年出版教育文集《与您谈心》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李老师的成功,正是源于“万卷泛芬芳”!
一个家庭为什么离不开书香呢?诗人用“书馨润心苗,理义养天良”的诗句写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清代的萧抡谓写有这样的诗句:“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李老师在这里巧妙地化用萧抡谓的诗句,写出自己独特的读书见解。
“晨读二三首,夜阅四五章。”白天加黑夜才算完整的一天。从“晨读”到“夜阅”的描写,从“二三首”、“四五章”的随性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及其家人每天手不释卷,以阅读为乐的精神状态。
“窗外四时新,源水滋养长。”窗外的景色四季不同,美丽异常,因为有源水的滋养浇灌,才会生长茂盛。这与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异曲同工之妙;“阳台观岸影,文思涌心房。”室外优美的环境,让作者时常心情愉悦,晨昏阅读让作者“文思涌心房”,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诗人通过生动的环境描写,巧妙地抒发了闲暇读书、写作的惬意闲适。正如宋代的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中所写:“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这是一种境界极高的精神享受。
最后诗人用“行路皆诗意,世代传书香”收束全诗,将阅读的意义提升到滋养人生、光鲜世代的高度。“行路皆诗意”,由于李老师长期热爱读书,在他的眼中,所看到的都是诗情画意的美好东西。台湾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可见,读书对人的言谈举止、气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读书,让李老师远离喧嚣,从而诗意地生活。在李老师的耳濡目染下,他的儿子传承父母的阅读习惯,勤学好思,积极向上,充满了正能量。
李老师不但本人热爱读书,而且他的读书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家人、朋友、学生。2012年8月29日《南方日报》刊登了题为《读书跟吃饭一样重要———本报记者对话广东省“优秀书香家庭”李代权、王晓美》的人物访谈,报道李代权老师的读书理念。李代权老师家庭热爱生活,酷爱读书,是清远市知名的“读书之家”“教育之家”“文艺之家”,2012年被评为清远市“十大书香之家”“广东省优秀书香家庭”,2014年被国家广电总局表彰为“首届全国优秀书香之家”。这些荣誉凝聚着李代权家庭厚重的文化气息。
当然,《家有书香》这首诗能够扣人心弦,引发读者的共鸣,还得益于诗人善于捕捉写作的灵感,把高雅的情操凝结成美丽的诗句,得益于比喻、拟人、化用、对偶等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得益于诗歌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感染力极强。
读着李老师的诗句,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闻到了浓浓的书香。李老师堪称楷模,是我学习的榜样。“晨读二三首,夜阅四五章。”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行路皆诗意,世代传书香”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新闻推荐
料多味醇有丰富胶质的佛跳墙清润滋补,口感顺滑、紧致、软糯的椰皇炖花胶食盏小馆生意火爆,食客络绎不绝文/图宋昀潇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