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表示,单个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要及时手术。
近日,61岁的李先生因为胆囊结石再次住院治疗,不料这次的诊断却是胆囊癌。胆囊结石怎么就变成胆囊癌了?究竟是什么隐患导致了胆囊癌?
清远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博士张斌介绍,胆囊癌虽然少见,却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要注意的是,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他提醒,胆囊癌发病过程隐匿,且侵袭力强、恶性程度高,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5%。但胆囊癌如果可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生存率则会大大提高。
晚期胆囊癌5年生存率约为5%
“其实早在2019年的时候,这名患者就因为胆囊结石住过院。”张斌说,李先生第一次住院期间,他曾建议李先生选择手术治疗——切除胆囊。但李先生认为,结石能自行排出,这不过是一个无关大碍的毛病,因此拒绝了手术方案。
2020年12月,李先生因胆囊结石再次住院治疗。本次检查结果显示,胆囊明显变小,张斌与患者多次沟通,患者最终同意手术。张斌在手术过程中发现胆囊结石已经恶化成胆囊癌。
“还好这名患者未出现癌转移。”张斌为患者进行胆囊癌根治、肝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肝组织及周围淋巴结未见癌转移。目前,手术恢复后的李先生已出院,后续仍需进行辅助化疗。
张斌提到,每年都有很多患者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会有小部分患者意外发现胆囊癌。像李先生这样的患者是非常幸运的,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很有可能导致胆囊继续恶化,并且胆囊癌的初期症状和胆囊结石非常相像,不易察觉,一旦发现基本都是晚期。
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但是其恶性程度极高,起病相对隐匿,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多已进入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5年生存率约为5%。但胆囊癌如果可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生存率则会大大提高。
结石自行排出体外可能性较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较前明显上升。但是人们对于胆囊结石的认知度却并不深,往往认为胆囊结石如果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开刀。相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会经常自觉就诊和治疗而言,更可怕的是无痛性的胆囊结石,就像个“沉默的杀手”。
张斌介绍,我国胆囊癌诊断与治疗指南提示,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小于1厘米者的10倍。
“有些患者觉得结石有时能自行排出,就不重视了。”张斌解释,如果胆囊的结石较小,是有一定几率通过胆道排出,进入消化道,再通过肠道系统排出体外。但大部分的胆囊结石是不能够通过胆道排出体外的,由于胆囊管相对比较细,胆囊结石通过胆囊管排入消化道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部存在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大小会逐渐地增加,最终导致胆囊的储存及浓缩功能逐渐减退,甚至丧失。“有患者担心因为胆囊结石把胆切掉了,会不会做事情、做人没有胆量,其实并非如此”。
张斌提醒,胆囊结石本身就是病,不是痛了才叫病,需要定期复查,及时就诊和手术。胆囊癌可防难治,切莫掉以轻心。
预防胆囊癌先要预防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发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绝大多数胆囊癌都合并有胆囊结石,特别是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胆囊结石病程超过10年者。此外,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息肉、胆道系统感染、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患者更容易形成胆囊癌。
高危人群应尽早就诊并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等疾病,及时阻断胆囊“炎—癌转化”。张斌建议,想要预防胆囊癌的发生,首先要预防胆囊结石。
要想预防胆囊结石的发作,日常进食有规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早餐,如果不吃早餐和饮食不规律者,胆汁不能及时排空,胆汁中的胆固醇排不出来,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饮食要有节制,不要偏食,避免暴饮暴食。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宜多食高纤维的清淡易消化食物,控制食用肥肉、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含油脂多的干果及蛋黄、动物内脏、鱼子等,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维持理想体重,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更要有意识地多做运动,避免长时间坐着,防止过度肥胖。
减肥不宜过快,减肥者限制饮食,摄入低热量食物,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固醇就会析出沉淀,黏液浓缩,最终形成胆结石。一般来说,减肥应该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来实现。
■链接
哪些患者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
1.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
2.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患者;
3.胆囊息肉直径≥1厘米伴或不伴有胆石病的患者,无论症状如何,均应行胆囊切除术;
4.瓷化胆囊无症状者;
5.无症状胆石病、胆囊息肉直径6—10毫米和息肉生长的患者;
6.胆囊息肉伴无症状胆石病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
7.有糖尿病、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
切除胆囊后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胆囊有储存胆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很多人担心胆囊切除后会导致消化功能有问题。
张斌解释,很多胆囊结石会合并慢性胆囊炎,这类的胆囊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已经基本丧失,切除胆囊后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较小;没有胆囊储存功能后,胆道会起到一定代偿功能,这是生理性代偿的过程。
在术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积食、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术后半个月内避免暴饮暴食,注意低脂饮食,人体的消化系统会开始逐渐适应。在临床观察中也发现,胆囊切除术后真正出现严重消化不良的病例数较少见。
文/图:彭可明清医萱何京鸿
陈之瑜刘秋宜
新闻推荐
点击广东冷空气补刀,“最低或-1℃!12日广州迎本轮最低温”(《羊城晚报》1月11日)。在粤北,“11日清远市区出现雨夹冰粒,离雪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