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连山大龙山海拔1200米处的养蜂场。
唐凡乾在大龙山蜂场检查蜂蜜成熟度。大年初一,当人们在欢度新春佳节的时候,唐凡乾可能正在深山里,收割新年第一次蜂蜜。在养蜂人唐凡乾看来,“有蜜收每天都是过年”。
2月8日,腊月二十七。一早,唐凡乾与表叔张秋明循例上山,察看蜂蜜成熟情况,为年后收割做准备。
大龙山位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禾洞镇,海拔1300多米,蜂场就设在1200米处的平地上,与县城相距60公里。山路蜿蜒,车程约一个半小时。
80后瑶族青年唐凡乾一家三代养蜂,是连山养蜂人中屈指可数的“少壮派”,业内人尊称“唐师傅”。
从最初的业余养几箱,到专业养蜂,唐凡乾正式涉足养蜂业已有七八年时间。目前,养有200箱中华土蜂。收成好时,一年有2千多斤蜂蜜产量。
安装无线摄像头参与蜂场管理
“花在哪里,养蜂人的家就在哪里。”传统蜂农一年300多天都待在大山里,逐花而居。因为居无定所,很多蜂农过着清苦的生活,一个简陋的木板房或者帐篷,一张床,加上随地而放的生活必需品便构成一个家。
与他们相比,唐凡乾养蜂显得从容许多。
作为受网络影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唐凡乾善于运用最新的养蜂技术,追求标准化、职业化。2017年,他率先在县里拿到养蜂证,并注册蜂蜜商标。
条件好的蜂场,唐凡乾会安装无线摄像头参与管理,节省劳动力。2020年在广西养蜂时,因为装了无线摄像头,蜂场10天没人管理,也没有丢一箱蜜。
“连山资源丰富、蜜源多。全国有80多种野桂花品种,连山就有五六十种。”多年来,唐凡乾苦记各种蜜源花期,直到熟稔于心。山野上,小巧的野桂花瓣,如果不细心留意并不容易发现,但唐凡乾往往能一眼辨认,5分钟便找出10多种不同品种的野桂花。
“大龙山,野桂花,1月20日开始排粉、2月5日开始排糖”。这样的记录,他随手记在手机记事本。因为熟悉连山当地的花期,才不会错失采蜜的时间。
深耕连山蜜源地
蜂农靠天吃饭,一场暴雨,就会血本无归。每天,唐凡乾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天气。他一般要了解10天后的天气。如果发现天气不好,就不轻易割糖,“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影响蜜蜂生长,影响后期的蜜糖收成。”
因为很多工作事前准备,唐凡乾养蜂显得“佛系”。200箱的蜜蜂,平时主要靠自己一个人打理。只有在换蜂场或割蜂蜜时,才会叫上几个亲朋好友帮忙。
近几年,在唐凡乾的带动下,表叔张秋明也参与养蜂。表叔侄还结伴到广州从化、增城等地追花。除了张秋明夫妇,莫云、唐兴初也加入了养蜂行列,连山养蜂队伍不断壮大。有媒体报道,目前连山全县蜜蜂养殖量有9000多群,年产蜂蜜量70多吨。
追花看似甜蜜,实则清苦。几经思量,今年,唐凡乾决定只在连山县域范围内转场,收集质量更佳的野桂花和五倍子蜂蜜。
作为中国天然氧吧、森林氧吧之城,连山空气质量常年优良率达99%,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达85.78%,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唐凡乾认为,与其舍近求远,不如深耕连山蜜源地。只要用心,在连山范围内转场,一样可以收获好蜂蜜。
时下正是连山野桂花盛开的季节。唐凡乾将100多箱蜂箱,分别放在连山辖区内的大龙山和鹰扬关。他预测,这一次花期保守可以收蜜1500斤。大龙山和鹰扬关均与广西、湖南两省交界,在此养蜂,蜜源更丰富。
寻找“童年记忆中的味道”
养蜂多年,令唐凡乾遗憾的是“一直吃不到童年记忆中的蜜糖味道”。因此,寻找“童年记忆中的味道”也成为了他养蜂的目标。与其他养蜂人追求数量不同,唐凡乾更看重蜂蜜的质量,尤其是蜂蜜的成熟度。
“只有质量好了,才有好口碑和回头客。”在唐凡乾看来,养蜂与做人一样,要想走得远,关键还是要踏实做好产品。面对全国泥沙俱下的蜂蜜市场,唐凡乾的言语中透出些许无奈。
但谈及新春愿望,唐凡乾爽朗大笑。他说,养蜂就是求蜜,新年希望有好天气。“好天气才有好收成。”他相信,只要坚持质量至上,蜂蜜市场终有一天会得到净化。
清远日报记者卓小畴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省内专家学者齐聚连山,共话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与乡村高质量发展通过文旅深度融合 形成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新格局
“站在新发展格局下迎内循环机遇,连山民族地区如何把握机会,通过文旅融合等路径,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12月20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