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清雍正晚期的上洋“参军第”
今日上洋镇(上洋镇政府提供)
建于1941年的上洋姚宝光大厦
上洋镇濒临南海,在海洋之上,原来名字叫“上海”,后改名为“上洋”。
上洋是半渔农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阳江县志》(2000年版)中说,明末,上洋建圩,东边街叫正街,西边街叫西街,两街其实是连在一起,东西走向。本地姚、许姓商人和外来的廖、曾、邵、谢、林姓商人在上洋圩开设店铺15间,经营日用品等。正街西街东西两边建有门楼,日间开,晚上或白天遇有事态时关。街道中间建有鲜明岭南特色的“风雨长廊”。
石门村藏了一间
民国老别墅
“石门村中竟然隐藏着一座这么漂亮的中西合璧老别墅,这种建筑风格别有韵味,在今天来看也不过时。”近日在阳西县上洋镇石门村,一群游客指着村中一栋建于民国时期的两层别墅,赞叹不已(上图)。
这栋两层老别墅,分前楼和后楼两部分,以传统的青砖灰瓦和近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并用,将岭南传统乡村风格和西方近代建筑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端正大方、装饰华美、别具特色。
别墅门前还保留有以前防盗防匪用的“弄子”,前楼和后楼相通,前楼的二楼还保留有“文革”时期的一些标语。后楼一楼南边有6个拱型窗口。村民用皮尺量了一下,前楼占地面积133平方米,后楼占地面积90平方米。
村中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别墅大约建于1929年,是村中一名姓汪的富裕人家所建。那个时期,正是“南天王”陈济棠在广东执政,其推行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建设大广东计划”,随着国外文化思想的传入,民间在建筑方面也开始了“中西结合”,出现了一批中西文化结合的新类型建筑,石门村老别墅便是其中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别墅前楼被改作石门大队办公楼,后楼则作为石门大队购销部。”一位村民说。
这座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国老别墅目前无人居住。据悉,已有外地旅游界人士看中了别墅的价值,正准备投入资金与石门村合作,计划将老别墅“修旧如旧”,让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 “裁缝初”的创业故事
今年91岁、从贵州省审计局退休现居贵阳市的上洋人姚长浩说,1949年夏,他从广东省立两阳中学高三毕业,返回上洋小学当教师。
姚长浩回忆,新中国成立前,上洋圩上最大的商铺是高州人林老板经营的一间油糖酒米铺(忘记了铺名),记得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雇请有数个伙记,生意做得很大。而他们家在上洋正街开有一家“经泰”车衣铺。
姚长浩的父亲姚爵予在13岁时因家贫辍学,只好跟一个木匠学做木工。
三年后,16岁的姚爵予出师了。他得到同房叔伯的帮助,在上洋圩正街买了一块地,自己动手做泥砖,上山割茅草、斩野竹和杂木,建成了一间茅屋。接着,他买回一些木棉树木,动手制作木屐出售。因其木屐制作精良,价格又比别家便宜,生意很快就好起来。姚爵予乳名叫“亚初”,上洋人便称其为“木屐初”。他在积累了一些钱后,将茅屋换上了瓦顶。
过了些年,“木屐初”看到市面上卖布赚钱容易,便停止了做木屐。他步行20华里到织乑圩购买苏杭丝绸,起初只购一担,自己挑回来,在瓦屋前摆摊售卖。街坊便改称他为“卖布初”。他卖布薄利多销,生意也越做越好。本钱多了,他就购买两担布,自挑一担,雇人挑一担;再后来购买三担布,自己挑一担,雇人挑两担。
由于“卖布初”为人十分讲信用,得到了织乑圩批发店老板的信任与赏识,允许其赊一部分货,“卖布初”生意越做越大。他在上洋圩正街租了一个大门面,取“经泰”店名,雇了一个伙计。后来在门面后增建了一栋两层小楼,作为住宅。又雇请一名裁缝师傅,购买一台缝纫机,在门面做卖布兼缝制衣服生意。由于“经泰”店制作的衣服紧跟时代潮流,一时间门庭若市。接着,“卖布初”一边增加机器增请师傅,一边自学裁剪制作衣服,人们又将他改称为“裁缝初”。
抗日战争时期,生意逐渐做大的姚爵予当上了上洋的保长和上洋商会会长。
◎ 药店与木屐店的故事
“从前上洋圩的中药铺有六七间之多,各具特色。”现居上洋村、今年95岁的姚如奎老人说,“永吉堂”药材铺是项老板经营兼坐堂医生,“永安堂”药材铺是姚老板经营,“逢生堂”药材铺是谢老板经营,“寿康堂”药材铺是雅韶人谭成波医生经营,“逢吉堂”药材铺是蓝袍人冯老板经营,他邀请儒洞戴秀平医生坐堂,圩上还有“存安堂”药材铺。
姚如奎说,他的岳父与戴秀平医生的父亲是结拜兄弟,交情深厚。一天,姚如奎母亲在地里挖番薯,回来时,穿着木屐的母亲担着一担番薯,在一个坎头不小心跌了一跤,口吐鲜血,脸色铁青,伤势十分严重。家人获知后十分惊慌,匆匆将已昏迷的母亲送到“逢吉堂”药材铺,请戴秀平医生诊治。戴秀平医生诊断后,认为跌伤了五脏,开了一些内服外敷的药,过了好一段时间才医好了母亲。
从前的人们喜欢穿木屐,“木屐超”和“木屐高”在上洋圩开设的两间木屐铺,采用当地鸭脚木、苦楝木和木棉木制作木屐,以工艺好名噪一时,生产的木屐除满足上洋市场供应外,还销到今阳西县各圩镇。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木屐在上洋都还很受欢迎。
◎ 盐警无故殴打学生 群情激愤讨回公道
上洋的双鱼、茂墩、石门等地盛产海盐,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1946年夏天的一个上洋圩日,若思中学姚志民同学出圩买东西,被茂墩几名盐警拦住盘问,盐警怀疑姚志民做走私盐生意。志民说,我一个学生仔,做什么走私盐?你们抓人要有证据才行啊。盐警硬说志民抵赖,对他进行辱骂、推搡,后来还将其毒打了一顿。
回校后, 同学们见志民身上有伤,忙问是怎么回事?志民哭着向大家讲述了他的不幸。一传十,十传百,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校园,同学们听了,个个义愤填膺, 发誓要讨回公道。
在几个胆大同学的带领下,100多名身穿童军服、肩托童军棍的学生队伍出了校园,奔向上洋圩找盐警讨说法。打人的盐警见状立即逃进设在圩西大庙的乡公所躲避。学生队伍又直奔乡公所,一些群众也加入了声援队伍。
在乡公所门前,学生们振臂齐声高喊:“臭盐警,快出来认错!赔礼!道歉!”几名学生代表进入乡公所交涉,要他们交出打人者。在正义面前,盐警和乡公所的成员个个胆战心惊,都不敢出来。
100多名学生在不断地怒吼着,前来声援的群众也越来越多。在众怒之下,上洋乡公所只得派出一名成员出来道歉,大家见盐警毫无诚意,更加愤怒了。后来一名副乡长带着盐警出来认错,向大家赔礼道歉,又答应赔偿医药费,副乡长也表示要严管盐警队,严肃处理肇事盐警,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这才消除了大家的怒火。
◎ “都转第”里走出了
一位知府两位县长
上洋可谓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上洋村,有一间叫“都转第”的大屋,从这里走出了一位知府两位县长。这种现象,在两阳和南路地区,都极为少见。难怪过去上洋人常以此为荣。
“都转第”主人姚西台在清朝咸丰年间官至云南开化府知府。姚西台告老还乡后,在他的后花园建造一亭,名曰“瞻晨亭”。他每天都在此亭瞻晨光,打拳练武。“瞻晨亭”有副对联,是姚西台亲笔所作,联云:廿载宦途心尚壮,六韬将略志犹存。人们据这副对联揣测,姚西台为官应该有20年。
民国时期,姚西台的孙子姚若思(1880~1944年),名世俨,字若思,先后担任茂名县县长、电白县县长、英德县县长,两度出任阳江县县长(1923年4月11日—1923年12月8日,1925年11月6日—1926年1月20日)。姚若思的第二个儿子姚毓琛在担任遂溪县县长后,又当过阳江县县长(1939年8月—1940年6月)。
姚若思在阳江当县长期间,乐于助人,为民办实事的故事在年老一代阳江人中均有记忆。据说有一次,岗列随垌一名汉子一早担柴进阳江城卖,行至某街口时,因饥饿体力不支而摔倒,当时姚若思正好路过,被担柴汉撞了一下。手下人欲与之论理,姚若思摆手说:“他因为饿极了才摔倒,不要为难他。”说完,还从身上掏出两块大洋,送与担柴汉,吩咐他买些早点吃。
当时的电白县,官匪勾结,民不聊生,当地群众将县长告上省府,省府派人下来明查暗访,证实情况严重,急令时任茂名县长的姚若思前往缉捕。姚若思想出一计,他首先致函电白县长,托辞回乡省亲路过,请求照顾。电白县长满口应承。姚若思便带了12名便衣前往,相机缉捕,一举成功。
1944年,姚若思病逝,享年64岁,上洋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同时建造了一个姚若思纪念碑(碑址在原上洋供销社后面,1958年拆除),由曾经担任过广东省最高军事长官的余汉谋亲笔题字:姚若思先生纪念碑。
上洋姚氏宗祠墙上宣传资料介绍,姚毓琛,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国民革命军少将,南路专员。1944年,为纪念他父亲姚若思,经上级批准,姚毓琛牵头筹资在上洋建立了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私立若思中学(上洋中学前身)。这是继奋兴中学(织乑)、扶东中学(大沟)、漠南中学(平冈)之后的阳江县乡镇一级第四间中学,为上洋培养了大批子弟。
姚毓琛任阳江县县长之时,曾经妥善处理过一件事,至今在民间还广受好评。
1939年冬,阳江县第四区(当时的阳江县分为五个大区,四区区署驻麻汕圩)官员借征兵之机,大肆虚增壮丁名额(具体数目不详),在当地采取“三丁抽一”的土政策,被抽中壮丁的,给钱的可以不用当兵,以此敛财。如此行径,引起了麻汕周边数十条村村民的极大不满。知道内幕的麻汕独洲坑尾村知名人士刘英鉴,召集附近数十条村庄的长者在岗表的长江村冯氏宗祠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反对虚增壮丁骗款事宜。不知怎样走漏了风声,1940年春节前,四区区长周垓竟然差人将刘英鉴抓了关入区署囚禁,这样一来,激怒了当地数十条村的民众。当地人商定于1940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夜间以锣鼓一响为号,攻打四区区署。当夜,麻汕圩周边锣鼓震天,数千名群众从四面八方冲来,将麻汕圩围得水泄不通,救出了刘英鉴。周垓见势不妙提早携家眷逃跑,愤怒的群众便将区署一位热衷参与此案的区员何鸿应痛打了一顿,还将区政府缉私得来的70桶桐油点燃,结果大火烧毁了娘嫲庙和大批的档案资料。
事后,参加举事的人觉得事情闹大了,惶惶不可终日,麻汕圩以及周边处于一片恐慌之中。当时国民党阳江县政府有人认为应该派兵镇压,时任县长姚毓琛反对。姚毓琛只带3名随员前往麻汕处理此案。在查明事件真相后,姚县长在麻汕圩附近长江村的冯氏祠堂与麻汕各界进行了充分协商,认为四区涉案官员已触犯了国民政府征兵法规,当众检讨,声称由于自己的管理工作不到位,致使下属出了问题,承诺一定彻查涉案官员。同时宣布,对参加闹事的人凡自首认错的既往不咎,但下不为例。这样的处理办法,让当时麻汕圩和周边地区的局势很快就稳定下来了。
新闻推荐
部分地区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省自然资源厅:坚决打击耕地“非农化”行为
羊城晚报讯记者黄婷报道:13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上线广东民声热线节目,针对媒体曝光的省内部分地区存在的违规占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