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渡船过海的市民有序下船
“启明”号渡船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张菁书 陈斌
“呜——”一声幽远的汽笛划破清晨的宁静,早上6时20分,第一班轮渡从汕头广场轮渡码头驶离,载着赶早的学生和市民,朝着对岸的礐石轮渡码头驶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1976年正式开通的汕头广场——礐石航线已经走过了43个年头,那一声声划过天际的汽笛也早已成为镌刻在许多汕头人心中温暖的城市记忆。
作为汕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之一,汕头广场轮渡的兴衰浮沉也记录和反映着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书写了一代汕头人的奋斗青春。如今,陪伴了汕头人43年的广场轮渡码头正在计划搬迁至招商客运码头改建,汕头市民关心的“水上巴士”也将以全新的面貌,拥抱汕头的一湾两岸,重新起航。以此为契机,羊城晚报记者追本溯源,为读者梳理了汕头广场轮渡的历史故事和发展历程。
发轫简陋木船的摇曳岁月
“住在中心城区的同学如果平时放假不赶时间的话,一般都会选择搭乘轮渡。”8月6日傍晚时分,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场轮渡码头处,遇到了刚刚从礐石搭乘轮渡回到中心城区的汕头市金山中学学生小徐(化名),她告诉记者,轮渡之所以颇受欢迎,除了票价便宜外,乘船也是一种很棒的水上交通体验。
记者梳理相关史料发现,清朝末年,汕头与礐石之间的海渡为私人经营,使用的是小木船,并没有固定的停泊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才开始有小汽船行驶至现今外马路头老港区的海关钟楼前。清末至民国初期,小木船停靠的多为自行选择的较方便的海滩地,或利用简易货运码头。此后,才在海关前建起了简陋的木结构码头。
1939年汕头沦陷后,日商海南公司倚势接替了营运。因乘船来往者甚少,不久日商遂撤船停航。抗战胜利后,礐光中学复学,学生增多,乘船渡海者随之增加。但由于木船破旧简陋,遇到风浪较大的日子,渡海可谓险象环生。为了保证学生安全,礐光中学与民船公会合作,联营“利发”号、“至河”号两艘小汽船,汽船共有120个客位,从每天上午6时运营到下午6时,夜里仍由小木船载运,汽船在海岸间一来一往,护送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这种方式维持到了汕头解放。
繁华广场轮渡的黄金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汕头市区过海轮渡从组织机构建设到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所有的木质渡轮全部替换成钢质船,迎来了广场轮渡的黄金时代。”1995年开始在广场轮渡工作的站务部主任廖庆斌向记者感慨道,“以前坐船的人很多,尤其是周末,渡船靠岸后,栅门一开,熙熙攘攘的人群就涌了上来,场面十分热闹。到了晚上的还有海湾夜游,市民游客乘着‘金凤轮’游轮出游,欣赏沿岸如画风景,吹着徐徐晚风,非常惬意。”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直到2004年,广场轮渡人来车往的盛景维持了好几年。根据轮渡公司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到2004年,广场轮渡每年的营业额在1400万元到1800万元。在1993年以前,政府对轮渡都有一定投资和补贴,而从1994年到2004年,政府无需再进行补贴。
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初,是汕头人民生活开始富足起来的阶段,也恰好是汕头广场轮渡最繁华的黄金时代,作为汕头内海湾的主要交通途径,轮渡如同“水上巴士”,见证了汕头人数十年的过海交通生活,成为汕头一段交通史的见证。
式微日益没落的城市记忆
“以前刚轮渡开通就经常坐船到礐石风景区游玩。海湾大桥开通后,儿子开车送一家人过桥,再加上年纪大腿脚不方便,就再也没有来港口坐过船。”年近七旬的市民陈女士向记者如是说。
2005年是广场轮渡“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年元旦,汕头市开始试行路桥收费“年票制”。“年票制”实施后,原本开摩托车搭渡过海的市民,大部分选择从礐石大桥过海。潮阳、潮南、濠江等地交通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农村客运班车开进市区,经礐石换乘轮渡的市民减少,进一步分流了人群。
据悉,2005年1月,即“年票制”实施后第一个月,广场轮渡的营业额就从120万元锐减至80万元。西堤-礐石航线同样开始出现困境,相比起2004年100万人次的客流量、30万辆摩托车车次,2005年客流降至50万人次,摩托车仅剩3万多辆。面对断崖式的下跌,轮渡公司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14年后,在共享单车都集体提价的今天,汕头广场轮渡依旧坚持实行“每人每次一元”的低价政策。当记者问及广场轮渡营收情况,廖主任一言以蔽之:“公司经营严重亏损,每年都需要政府大量补贴。”
“轮渡搬迁城市发展的要求,是势在必行的,但是新港口硬件设施还没有配置,建设难度也比较大。”廖主任告诉记者,候船厅修缮曾被写入日程表,但后来不了了之,希望这次港口搬迁能够顺利实施。
重兴翘首以待的发展机遇
香港维港有天星小轮,广州有珠江夜游,汕头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内海湾的城市,“金凤轮”夜游何时可以重现海湾?
这是许多汕头市民共同的期盼,而在多方听取建议后,汕头市多名人大代表在今年的“汕头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发展水上交通,打造一湾两岸海景”的议案》,该议案中提出:汕头湾上的“水上巴士”,见证了汕头埠百年来交通变迁,不仅成为汕头交通史的见证,更应该继续成为汕头未来城市交通生活的一部分。汕头市人大代表建议:将广场轮渡码头进行改造升级,并开放西堤码头,在汕头市区南岸新设一个旅游码头。
近日,汕头市交通运输局对上述议案作出了答复:考虑到广场轮渡原旧码头年久失修、原地改建难度较大,且腹地狭窄、地处交通拥挤路段,对搭乘人员及车辆出入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广场轮渡码头将另行选址建设,拟考虑搬迁至招商码头改建。
那么,如今迁址工作进展如何呢?据汕头市交通运输局消息,汕头市国资委已与招商港口集团就回购汕头招商客运码头整产权事宜基本达成协议,准备与汕头市财政局联合请示汕头市政府。在回购招商客运码头后,广场轮渡将迁往招商客运码头。与此同时,汕头市交通运输集团公司将委托设计单位对码头进行高规格的设计,将招商客运码头改造成集轮渡、客运、旅游观光、游艇、水上巴士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码头。
在近日的实地走访中,记者在广场轮渡看到,一班渡船仅有零零星星的二十多名游客,历史影像资料中,闸门打开那一刻,熙熙攘攘的人潮涌入广场轮渡的辉煌已永远停留在了历史的昨日。在一声汽笛长鸣之后,渡船离开码头,由北往南缓缓驶去,伴随着汕头市交通运输局正在委托有关单位进行汕头水上交通规划,目前的汕头广场轮渡也即将离开旧的港口,以全新的面貌驶向新的航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文兰实习生田滨文/摄茶餐厅,起源于香港的快餐食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茶餐厅在汕头遍地开花,多样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