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区蔬菜产业园瓜果飘香。
琳琅满目的消费扶贫产品。
产业兴旺是加快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冲刺阶段,产业扶贫对于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对此,汕头市开出了“新方”,《关于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立产业扶贫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两份“意见”在全省率先出台,从任务清单、政策支持、工作机制、资金管理等方面,为产业扶贫走实走深指明方向、提供指引,让产业项目早日落地生效,从而撬动消费扶贫,使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销得出、卖得好,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惠及广大贫困户。
产业扶贫惠及2.7万多贫困户
澄海区隆都镇下北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以务农和劳务输出为主,村集体经济收不足支。面对困难重重的“村情”,帮扶单位精准施策,从产业扶贫下功夫,针对下北村以农业种植为经济支撑和种植品种单一、落后,水平低下的现状,启动“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农业公司”的新模式,探索建立多层次、立体化、高效益的下北农业种养示范基地,将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变成股金,把贫困户变成股东,每年享受分红,预计今年每户的分红可达5000多元,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
下北村是汕头市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的缩影。近年来,汕头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坚持开发式扶贫,大力推进产业扶贫。通过对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摸查,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采取分类指导、因贫施策等有效措施,全力推动帮扶项目落地,增强了贫困村贫困户“造血”功能,实现了产业加快发展。数据显示,至目前,全市已有27425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和资产收益扶贫,占全市贫困户的97.6%。
探索新路发展特色产业
“两份”意见在全省率先出台,为汕头市推进产业扶贫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关于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提出,产业扶贫对象必须精准瞄准贫困户,帮扶措施必须精准落实到贫困户,效益必须精准体现到贫困户;产业发展规划要做到投入有资金扶持,发展有市场主体,技术有培训指导,产品有销售渠道。规划发展具有较突出特色和一定优势的扶贫产业或产品,并优先列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各类各级财政扶持的发展项目范围。通过对扶贫产业培育扶持,在产业提升、产销对接、龙头带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条新路,做优做强扶贫特色产业。
记者了解到,自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汕头市依托贫困村原有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南澳海水养殖、澄海隆都设施蔬菜、潮阳金灶特色水果、潮南红场茶叶等一批初具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目前,汕头市累计投入精准扶贫开发财政资金12.2亿元,其中全市到户产业扶贫项目8752个,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项目27个,获农业农村部、省级认定专业村镇5个。预计至2019年底,有劳动能力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11000元,脱贫成效明显。
当前,汕头市正全力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力争2019年底前建成潮阳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澄海区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底前建成潮南区生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可望以产业园区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脱贫。
产销联动促进消费扶贫
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真正惠及广大贫困户。记者注意到,此次《意见》还重点从产业利益、产销对接等方面进行支招,推动产业扶贫到消费扶贫的“无缝对接”。产业利益方面,推行“土地入股、收益保底、产值分成”利益联结机制,组合运用多种联结纽带,帮助贫困户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务工、反租倒包、政策扶持、资产扶贫和入股分红等方面收益。产销对接方面,提出积极引进知名电商平台,大力培育本土电商企业和品牌,健全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加快健全配套储藏、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改善生鲜农产品外销条件。同时,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大产销信息服务力度,推动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精准对接,多渠道拓宽农产品市场营销。
下来,汕头市还将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将扶贫产业与当地特色产业挂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潮菜师傅”工程、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推动产业和消费“双扶贫”有机衔接,产生“1+1大于2”的扶贫效益,让贫困村贫困户迈上增收致富的美好前程。
新闻推荐
政协委员胡敏针对轻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问题积极建言 一个提案促成“五分钟处理机制”落地
市政协委员胡敏积极建言献策。扫二维码听委员说政协委员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就要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