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区补齐发展短板惠民利民。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从战略全局高度对社会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前不久,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确立了全省社会建设新方向,提出要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制环境最好地区之一,并以此为重点,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南山区委区政府立足民生改善及辖区实际、立足用改革创新解决新问题,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发展理念,在顶层设计中进一步彰显政治、文化、民生保障、安全、生态等基本内容,让社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
日前,2017年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指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总指数146.74,较上年上升5.20点。其中,公共服务指数200.18,增长0.35%,排名第一。社区文化指数154.68,增长21.44%,排名第二。基层党建指数125.18,增长14.42%,排名第三。
从报告数据显示,南山区社会建设工作精彩纷呈,民生福利不断释放,居民满意度日益提高。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硕果累累,为建设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夯实基础,更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贡献力量。
和谐社会建设总指数一路走强 9年年均上升5.84点
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指数编制工作已成为南山区社会建设的主要抓手,涵盖基层党建、基层民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主体等八大领域,以客观翔实的数据反映全区社会建设总体情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南山社会建设的主要成果。
随着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南山区及时征询管理部门、专家公众等意见,对指数体系持续优化调整,截至2017年底,形成了8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66个三级指标和213个辅助分析指标的南山指标体系,有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成为指导社会建设工作的“晴雨表” “监督仪” “风向标”。
报告显示,以2009年为基准年, 9年来总指数一路走强,呈稳健上升态势。2009年至2017年,总指数均保持正向增长,共计上升46.74点,年均上升5.84点,年均增速4.58%。
根据社会建设基本内核,发展指数体系由客观指数和主观满意度指数共同构成。客观指数代表政府服务的效能,主观指数代表群众的需求与认可。2017年,总指数构成中的客观指数达到147.35,同比上升6.51点,同比增长4.62%,指数水平与增速均上升至较高点位。主观指数字则达到145.33,同比上升2.15点,同比增长1.50%。不断攀升的数值反映出南山区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不断进步,同时也受到了群众的肯定,回应群众期盼的能力也在进一步增强。
社会建设差异化特征不断凸显。2017年,总指数的各领域指数仍表现出显著的分化走势。其中,领域指数最大值达到200.18,最小值则为115.56。变异系数(0.215)是2012年(0.045)的4.78倍。分析可见,南山区社会建设越来越把更多资源投入公共服务产品,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带动各类社区文化活动快速发展,且效果显著,助力公共服务、社区文化等领域多年稳居高点,并保持势头。
公共服务、社区文化、基层党建位列前三
呈现“三升两平三降”特征
2017年,公共服务、社区文化、基层党建三领域建设成效显著,指数综合排名分居前三位。报告显示,公共服务指数持续在高位运行,大幅优于总指数增长。基层党建指数成为“黑马”,从以往的排名第七位,增速排名第三位。
与上年相比,2017年,南山区8领域指数综合排名较上年度表现出“三升两平三降”的特征。“三升”指数中,公共服务、基层党建、基层民主三领域指数有较大提升,综合排名分别上升3个、4个、2个位次。“两平”指数中,即社会文化、社会管理两领域指数综合排名未变,仍分居总指数中的2位、5位。“三降”指数中,民生建设、社会组织、生态环境三领域指数综合排名分别下降1个、6个、2个位次。
近年来,南山区不断加快教育、医疗、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和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南山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2017年,南山区提供学位数18.71万个,较上年增长3.37%。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深圳大学附属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三家市属医院开业运营和扩建,南山区每千人病床数、每千人执业医师指标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全区享受各类住房保障覆盖人数达到3.75万人,是2011年的11.90倍。最终,公共服务指数200.18,是总指数的1.36倍。排名位列榜首。9年间,该指数均线都在总指数均线上方运行,稳定保持高位。
排名第2的社区文化,指数154.68,增长21.44%,以2015年为拐点,连续两年指数快速提升。加强社区治理,丰富社区文化,是南山区近年来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2017年,南山区社区文体活动场地数达到3869个,全区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9.62平方米。社区文化发展活跃度优势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南山区万人参与社区文体活动场次数达到38.85次,普惠性社区文化发展不断凸显,进一步巩固了南山区文化创新发展的根基。
由上年的第七位跃进第三位,南山区基层党建进步显著。2017年,南山区扎实推进新兴领域党组织发展和党员党性教育培训,基层党组织数量达到2604个,较上年增长6.24%;新兴领域党组织覆盖面较上年提升至56.70%;每万人党员人数达到441人,同比增长12.50%;党员人均培训小时数达到65小时。不仅如此,基层党组织服务同样得到提高,满意度74.48分,同比上升6.48%;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满意度72.45分,同比上升9.61%,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得到公众的认可。
突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
对标国际一流补齐民生短板
反映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是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根本职责和重要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知不足而后勇。报告以群众满意度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民生关注、生态环境、社会组织等问题在南山区委区政府多年不断努力下,问题得到了持续改善,但仍与居民期待存在差距。报告指出,今后,南山区要进一步以加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管理为手段,对标国际一流,加强与香港、国外先进城市交流合作,突出工作重点,补足民生短板,推动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
当前,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在南山百姓心里满意度较高,业主自治、公共交通满意度则相对弱端。报告指出,有效推动业主自治“实体化”运作,依法依规召开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确保业主委员会对全体业主的代表性;小区事务公开公示,接受业主监督;推进业主委员会的职业化建设;提高业主的维权意识和主体意识,将业主自治引向深入。
社会治安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报告给出建议,构建智慧化治安网络系统,推进AI技术在治安管理的运用;优化警力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力量配备向工作一线前端倾斜,不断提高见警见车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一直以来是南山区关注焦点。报告指出,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工程施工场地扬尘污染,进行在线监管,加大检查执法力度和行政处罚。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行走南山”工作机制,及时进行道路绿化树木缺棵补栽,构建道路“绿色长廊”,擦亮“绿色南山”城市名片。
随着“简政放权”持续走向深入,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面对社会组织指数的较大下滑,报告指出,支持扶助基层社区自我建设自我服务的“草根性”社会组织发展。以财政支持、服务外包等形式大力支持社区公益型社会组织发展,引导社会组织向养老、助医助学、社会救助等非盈利领域延伸。加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强化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关注民生热点,做好问题导向。对此,报告指出,进一步完善主观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增设公众信心度、安全感方面指标;针对民生关注,强化二次回访调查机制,进一步理清公众期盼和诉求;加强工作落实监测,对部门呼应民生诉求和问题解决进行动态监测,真正做到发现短板,解决到位。
新担当,新作为。南山区,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拿出更富创新性的工作举措,全力为广大百姓群众谋福祉,为全国社会建设探新路。
新闻推荐
晶报讯(记者严珊珊)为做好南山区青年、少年人才梯队服务工作,引导青少年爱国、励志、求真、力行。6月13日,南山区在深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