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河综合整治后,水清岸绿,已成为附近居民日常休憩的好去处。
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通讯员陈永裕摄
河滩干净、水流淙淙、鹭鸟翱翔,沿着坪山河一路走来,草地上、枝头上,群鹭栖憩,白影点缀,水清岸绿。这是10月30日笔者在坪山河汤坑水段及荔景南路水段看到的场景。笔者从坪山区环水局了解到,坪山河综合整治项目目前已完成形象进度60%,今年年内将完成河道综合治理、雨污分流、正本清源、黑臭水体治理等攻坚任务。
智慧管控实现全流域精准治理
“以前这条河又黑又臭,淤泥很深,大家只想在小区里待着。河道整治以后,水变清澈了,也没有难闻的异味,大家都喜欢出来沿河散散步看看风景,经常能看到很多白鹭在水中戏水。”在坪山河干流附近住了十年的市民李先生对坪山河的变化感触颇深。
据了解,坪山河位于东江淡水河上游,为深圳重要水源之一,从西南至东北纵贯坪山区全境,是坪山区乃至深圳市的“生命水”“经济水”和“政治水”。但随着深圳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人口急剧增长,坪山河遭到了过度污染,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解决坪山河面临的突出水问题,深圳市开展了坪山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工程按照“精准截污、分散调蓄、分布处理、就近回用”的总体思路进行系统设计,项目主要内容概括为“5278”,“5”即防洪、截污、补水、景观、海绵设施;“2”即碧岭和南布两个净化站(4万吨/日);“7”则指碧岭、锦龙、汤坑、南布、墩子河、石井、上洋7个调蓄池(22万立方米);“8”为赤坳、南布、墩子河等8个湿地(37.98公顷)。
“通过一年多的治理,如今坪山河水质有了很大的改善,沿线的景观效果也很明显。”坪山区环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今年内工程将全面完工,交接断面NH3-N指标达Ⅴ类,其余指标达Ⅳ类,力争2020年底重金属指标达到Ⅲ类标准,其他指标优于Ⅳ类。
值得一提的是,坪山在治水提质的过程中,运用智慧城市理念,打造覆盖全流域的精准治理体系。在治理过程中,坪山对坪山河沿河排放口和调蓄池入水口设置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及水质闸门,对水量和水质(SS指标)变化实施监测,并通过中控平台远程自动化控制,在河道治理中实现精准截污;结合智慧坪山的总体要求,逐步实现流域智慧水务管理。
同时,坪山结合流域特点,在坪山河、龙岗河各重点支流、跨界断面、重点断面、河流汇聚口、入河口等散布设置58个监测点,对水质进行动态监测,科学分析各河各段水质异常情况,确保精准施策。
打造“一河两岸”本土文化风情带
坪山河穿越坪山,如何在治水提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坪山河的滨水景观优势,使其与城市相融,给市民提供一处休闲娱乐、健身赏景的绝佳去处?
坪山把握流域自然特点与区域打造优质景观等发展需要,以“发展的城市·流动的公园”作为设计理念,重点推进坪山河“一河两岸”高标准城市设计,打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本土风情浓郁的坪山河风情带。
具体而言,坪山正以山、水、湖、田、林共同体,打造坪山河“一河六景”。以绿道为线索,沿岸有节奏设置休闲观景空间,与水工设施结合,设置碧岭、中心区、燕子岭、南布、老河道、吓山6处主要景观节点,紧紧围绕水文化、水生态主题,突出坪山河特色。一个流动的湿地公园将成为展示治水成效的生态文化客厅,目前湿地公园正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
其中,坪山河上游将与坪山大道的景观设计充分衔接,给市民预留充裕的活动空间,提升片区的景观效果。中游将拓宽左岸河道,并考虑同步拆迁,结合城市更新,同步改造,形成“六岸环坪”的坪山城市新名片,以构建一个具备公共水景与娱乐功能的水陆交汇处,具备清新的公共水景与丰富的娱乐功能。下游河道则依托植草护坡,在河道两侧沿岸修葺巡河人行道,并设置下河台阶和下河车道,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观景平台与亲水平台。
此外,在满足防洪标准的前提下,营造坪山河特色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在治理的同时,坪山坚持保护和延续坪山河的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如古树名木保护、老河道两岸原生大树的保护、中下游河心洲的保护、沿河客家传统民居的保护(如碧岭湿地中的茜坑老屋、李氏宗祠、国兴寺等历史文化节点)、种植乡土植物、生态修复、景观节点营造等。撰文:徐剑
新闻推荐
了解坪山 从关注“坪山发布”开始多形式多渠道打造市民了解坪山的第一窗口
多形式多渠道打造市民了解坪山的第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