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融媒记者 何小娟
通讯员 李姣文/图
李博寒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文学学士、文学硕士,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汉语和中古汉语语法。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开设课程有“大学中文”和“佛教和语言”。
“一尘不染”“皆大欢喜”等等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典故,有许多与佛教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昨日下午,李博寒做客龙岗大讲堂,以“白马驮经、大教东流——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及其对汉语的影响”为主题,与广大市民面对面交流,探究佛教从哪里传入中国,并介绍佛教对汉语产生了什么影响。
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佛教从何时何地传入中国,目前流传的是白马驮经、大教东流的故事。两位高僧到中国传法,成为中国佛教的开端,但是学界对这些东西表示质疑。讲座中,李博寒从白马驮经的故事娓娓道来,介绍了历史和文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界提出的佛教通过犍陀罗地区(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东北部)传入中国这一结论。
那么,佛教又对汉语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李博寒认为,佛教及其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基于佛经翻译。而佛经翻译是唐代以前最大的一笔汉语书面创作,数量超过本土书面创作的总和。佛经翻译带动了中国本土的佛教写作和非佛教写作,大部分文体形式为中国历史首创。译经并未使用规范的、脱离口语的书面语文言文,而是“无视传统”,用当时的口语、或口语与书面语的混合形式来翻译。“这种新的文体形式为白话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白话文使得更多的民众得以参与文化活动,影响深远。”
“实际上,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中有许多都是佛教词汇。”李博寒说,如佛教专有名词佛、僧、比丘、魔、禅、刹那、涅槃、轮回等,常用词如执着、觉悟、方便……“世界本身包含两个概念,世是时间的概念,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是地,这是时间与空间的词汇,随着应用与发展,现在主要指空间的概念。”李博寒告诉大家,还有一些成语都是来自于佛经的故事,比如皆大欢喜、不可思议、一丝不挂等。佛教对汉语的构词法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无~(无上、无量、无数)、随~(随喜、随缘、随便)、自~(自己、自身)……
新闻推荐
龙祥社工服务中心三星社工雷佳雨 用柔情和坚守为特殊儿童撑起保护伞
雷佳雨给特殊儿童上课。侨报融媒记者刘芳菲文/图90后智障男生裸体引围观,15岁智障少女被强暴怀孕,福利院切除两个智障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