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深圳市举行第41次海葬。图为参与海葬的家属将花瓣和骨灰撒向大海。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2天时间,178具骨灰从四条船上撒下,魂归大海。
3月26日—27日,大鹏海域片区,深圳市第41次海葬正在进行,同期举行的还有吉田园第13次树葬活动。
海葬船只从岸边出发,开往深海区域。班倩(化名)将父母的骨灰撒向大海,以海葬的方式为二老合葬,这是她与妹妹们商量后的结果。
与班倩一同参与此次海葬的还有来自深圳、贵州的海葬者家属、深圳市红十字器官协调员、深圳大学医学院师生以及民政局工作人员,他们提着盛着骨灰与花瓣的花篮,有的面容严肃,有的表情悲怆,还有的忍不住泪洒大海。
“毕竟尘归尘土归土”“带他们回归自然”“这样挺好,与大海同在”……近年来,在政府的鼓励下,市民观念日渐转变,生态安葬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撰文:刘倩希郭悦策划:张玮
生态安葬方式渐被接受
大鹏海域,海面风平浪静,海葬船停了下来,只听见海浪轻轻拍打甲板的声音。“在这么好的环境海葬,我们做儿女的也很安心,带老人回归自然。”因为家族里有亲戚曾经水葬过离世亲人,当班倩把海葬双亲的想法告诉妹妹们后,得到了支持,“都比较能够接受这种方式”。
赵雅(化名)提着装有丈夫骨灰的篮子,眼眶泛红,她是来完成丈夫的遗愿。她与父母都希望自己身后撒入大江大海,丈夫生前也被这种想法感染。“他临终前多次郑重其事地向前来探望的亲戚们,表达了自己海葬的愿望。我们家觉得这样挺好,与大海同在……”赵雅望向大海,忍不住哽咽。
人群中,还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人,作为深圳大学医学部学生志愿者,于淼(化名)送别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心里却充满了敬意与不舍。她将骨灰与鲜花相伴,一捧一捧撒向大海,细灰散成烟,随风坠向海面。一只黑蝴蝶在她周围久久盘旋,停在了花篮边沿,她的手微微颤抖,“可能他们也觉得很安心吧”。
徐强(化名)与家人则为父亲选择了树葬。一个透明圆柱形箱子里装满了生者给逝者的寄语,徐强通过这个“天堂信箱”和亲人做最后的告别,这是另一种生态安葬方式——将遗体骨灰深埋于树下。“毕竟尘归尘土归土,树葬园有阳光有蓝天、绿树,一点都不像普通墓园阴阴沉沉的。”徐强说,家人们都不喜欢过于形式化的大操大办,也都想得很开,从心底认可这种并不传统的仪式,“我以后也要这样”。
用海葬送别遗体捐赠者
参与海葬的骨灰共有178具,除了深圳市报名参与撒海的144具骨灰和来自贵阳市的27具骨灰外,还有红十字会无偿捐献的7具遗体骨灰。
遗体捐赠者在医学界被称为“无语体师”——不会说话的老师,引导医学院学生走向医学殿堂的老师。
今年是海葬送别“无语体师”的第四个年头,对遗体启用和告别都有一定的仪式来缅怀。“遗体捐献者们用于教学与科研后,会在殡仪馆火化,根据家属或捐献者遗愿,交由集体处理,将骨灰进行统一海葬。”深圳大学医学部教师王军回到船舱,摘下墨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睛。
“在医学专业,需要高尚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王军认为,通过海葬,这些参透生死的“无语体师”们能让学生知道,将来不管有多高的成就,他们的基础和医学生涯都是由这些“第一个病人”开启的,“一定要学会感恩社会,发自内心地回报社会、回报捐献者,提高医疗技能,对病患有更好的服务态度。”
于淼一想到“无语体师”的贡献,眼泪止不住流出。“希望我们以后好好学习,在手术台上拯救更多人。”她觉得许多素昧平生的人士为科研捐献遗体,“真的非常伟大”。
“这次海葬的遗体捐献者中,有一位是高级研究员,毕生致力教育,对国家医疗科研发展竭尽全力。”海葬仪式每年分别在清明前与冬至前进行,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协调员高敏参与了四年八届。
“你们一生忙碌,在人生第二段旅程中,想往哪游就往哪游吧。”向大海撒骨灰时,高敏撑着栏杆,俯身向大海大喊:“祝你们第二段旅程快乐无忧!”
从“入土为安”到“绿色殡葬”
“入土为安”是中国数千年的传统丧葬文化,生态安葬在推行中并非易事。
深圳市民政局近年来已组织群众累计将36859具骨灰撒进大海,树葬593具骨灰,参加海葬总数和深圳户籍参加的数量均有大幅提高。其中,海葬骨灰总数比去年增长了27.8%,58具树葬骨灰中有26具是深圳户籍。
“与内陆城市相比,深圳在殡葬方面的意识相对比较开放,政府也为有此想法的市民提供了渠道。”徐强说。
班倩也没想到,选择海葬后,还收到了政府补贴。“报名后才得知深圳户籍的逝者选择骨灰海葬有3000元补贴,其他节地生态安葬则补贴1000元。而不管是否深户,办理仪式均全程免费。”
赵雅提及殡仪馆工作人员时则非常感激。“当初报名海葬时,电话一直占线,生怕报不上名、无法完成丈夫遗愿,急得快哭了。等打通后,听见接线员嗓子已经嘶哑,但仍然详尽地回答了我的所有问题。”
“根据市民需求,我们将推广适合城市的多样化生态安葬。”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殡葬管理所所长潘争艳说,生态葬不仅限于树葬和海葬,有的城市正在推广诸如花瓶葬、草坪葬、基因葬、科技葬等方式,甚至把骨灰做成钻石或者宝石。
潘争艳觉得,只有把生态节地安葬的方式和绿色环保的祭祀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绿色殡葬。“希望今后深圳的生态葬,不仅仅只是葬式葬法的生态,还是祭奠方式的生态,更是市民对死亡产生的观念之生态——一种自然和谐的观点。”潘争艳说。
新闻推荐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片区自然环境优美,科技资源集聚,科研基础雄厚。“我们期待,更多怀揣梦想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前来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