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新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
走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长达1.8公里的中廊上,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施工总承包项目部技术副总监兼钢结构项目部总工程师陆建新对于中廊的每一处构造都如数家珍。该项目一期将于本月底竣工,待一期、二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会展中心,这也意味着陆建新37年的职业生涯里又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37年来,陆建新始终穿梭于建筑工地,行走在云端,用钢结构做画笔,多年来,他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始终保持初心,奋斗在一线,堪称“中国高度”背后的“钢铁侠”。
亲历中国建筑攀升 “世界高度”历程
身着一件蓝色工装,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鬓角发白,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儒雅又亲切,这是许多人对陆建新的第一印象。
1982年,18岁的陆建新南下投入到我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火热的施工现场从事施工测量。国贸大厦整体垂直度偏差不超过25毫米,成为陆建新交上的第一份靓丽答卷。
1994年,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高384米)开始动工,他自制测量仪器支撑架,创新采用全站仪配小棱镜、激光反射片等测量方法,成为钢结构安装行业测量标准工艺并沿用至今,将大楼整体垂直偏差控制在当时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允许偏差的1/3以内。
国内已封顶的7座100层以上钢结构摩天大楼,陆建新主持承建了其中4座:作为总工程师参建了时年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作为钢结构项目经理参建了时年广州第一高楼广州西塔(437.5米)、时年深圳第一高楼京基100(441.8米)、如今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600米)。他参建工程总高度达3600余米。
奋战一线参建下一个深圳地标
一直以来,陆建新用行动诠释着严谨专业的精神,也影响着周边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的展厅屋盖是倒三角桁架结构,由于桁架体积大、重量重,运输难度大,只能采取“地面拼装、原位吊装”的方法安装。桁架单元的最大吊装重量是97吨,属于重大危险源施工,在前两次试吊装时都失败了。
怎么办?当时在现场的陆建新见状二话不说,只身爬到了三层楼高的棚顶吊,进行测量定位、调整,指导工人绑扎安装。9个多小时后,桁架单元缓缓落在胎架上平稳就位,陆建新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了,一旁的徒弟们都心疼不已。
身体力行诠释“工匠精神”
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来袭,靠近海边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工地面临严峻考验。为了保障项目金属屋面不被台风掀翻,尽管做了加固措施,陆建新还是爬上屋顶仔细检查。那一天,他是项目部最后一个撤离工地的人,第二天台风刚走,他就第一时间赶回工地查看情况。
在全体人的努力下,项目在400余天的时间内完成27万吨钢结构的安装,相当于每2个月就施工完成一座鸟巢,并成功经受住了高温、暴雨、超强台风“山竹”等考验。
“我还有5年就退休了,我希望在退休之前还能再建一个地标建筑。”陆建新依旧不惧挑战,充满干劲。
新闻推荐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行政教学区域的绿地。本版摄影:深圳商报记者李博校园餐厅。本科生公寓。深圳商报记者吴吉通讯员陈简文...